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強調要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學習貫徹這一精神,需要全面認識我國經濟增長趨勢的發展變化,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謀劃長遠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和改革創新,為我國更長時期、更高水準、更好品質發展創造條件。
全面認識我國經濟增長趨勢的發展變化
去年,我國經濟增長逐季放緩,季度同比增速分別為9.7%、9.5%、9.1%和8.9%。有人擔心,我國會不會重現2008年末和2009年上半年經濟大幅下滑態勢,並引發經濟增速趨勢性回落。應該看到,雖然全球經濟減速和外部需求收縮對我國經濟有較大影響,但經濟增速放緩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主動調控的結果。宏觀經濟政策從應對危機的擴張性政策逐步回歸常態,國債發行規模和赤字率逐步縮小,貨幣政策轉向穩健,這些舉措在扭轉物價過快上漲態勢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使經濟增速趨於回落,但這是向潛在經濟增長合理區間的回歸,有利於減緩物價上漲壓力,有利於為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創造條件。
2012年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但仍將保持較快速度。雖然世界經濟形勢嚴峻複雜和外需收縮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有較大不確定性,但內需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態勢。首先,支援消費需求增長的有利條件較多。去年新增就業超過1200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社會保障投入大幅增加,這些情況有利於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因而今年消費需求仍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其次,投資需求將保持較快增長。保障在建和續建的水利、鐵路、重大裝備工程的資金需求,新開工一批“十二五”規劃確定的建設項目,加之民間投資增長較快,地方政府投資積極性較高,今後一個時期投資仍將穩定增長。從各方面預測看,2012年我國經濟增速將為8.5%左右,這仍是比較高的增速。
還應看到,我國保持較長時期的經濟較快增長有許多有利條件。一是國內市場加快成長。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加快、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擴大和消費結構升級,國內消費市場的總體規模將加速擴大,巨大的消費潛力可以轉化為經濟持續增長的強勁動力。二是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空間較大。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加之家庭規模縮小和收入增長,每人平均人力資本投入將大幅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産業技術進步加快,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將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産生巨大促進作用。三是城鎮化加速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城鎮化率年均提高0.8個百分點測算,每年新增城市人口將超過1000萬人,加上已經進入城市的1.6億農村轉移人口逐步轉化為城鎮居民,將創造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四是我國生産力發展水準具有多層次特徵,經濟增長的迴旋空間較大,低成本優勢可以通過産業轉移繼續延續,而要素結構的多層次性又可以為形成動態比較優勢創造條件。
同時也應看到,經濟增速放緩對經濟轉型提出緊迫要求。我國經濟有條件保持長時期的較快增長,但隨著經濟總量迅速擴大,加之受需求和供給因素的影響,難以再保持過去一個時期兩位數的高速增長,經濟增速將有所放緩,這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從需求方面看,隨著發展水準提高,投資需求將趨於減弱;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和社會保障水準提高,消費需求將趨於增強;隨著外貿順差逐步收縮,外需的貢獻將減小。從供給方面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引起儲蓄率、勞動力供需條件等宏觀經濟變數調整,將導致資本、勞動力等生産要素供給條件發生較大變化,儲蓄率趨於下降,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減弱,加之能源和土地供給的約束加劇,潛在經濟增長率將趨於下降。經濟增速放緩對加快經濟轉型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我國經濟增長必須擺脫對資源和要素高強度投入的依賴,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這就要求將經濟增速放緩的過程轉化為經濟轉型的過程。
為更長時期、更高水準、更好品質發展創造條件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有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發生變化的原因,但深層原因主要是傳統發展方式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不斷加劇。這不僅表現在需求結構上,內需與外需不平衡,投資與消費不協調,資源和要素過度向投資傾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而且表現在供給結構上,低附加值産業比重過大,過度依靠低成本優勢,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經濟增速放緩,使潛在矛盾和問題“水落石出”,産能過剩矛盾凸顯,企業生産經營困難增多,經濟效益下降,金融領域潛在風險開始顯現。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需要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經濟增速放緩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經濟轉型和體制創新,為更長時期、更高水準、更好品質的發展創造條件。這正是“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主題”和“主線”的要求。
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擴大內需的重點是擴大消費需求,擴大國內市場總體規模,改變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外需的過度依賴。經濟內外失衡,根源在投資和消費失衡。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形成了資源和要素過度向投資傾斜的體制和機制,土地低價格、勞動力低成本、貸款低利率、招商引資低稅率,使得投資率不斷提高,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多年來居高不下。投資形成的生産能力在國內市場難以消化,就要到國際市場釋放。今後一個時期,世界經濟總體上將處於相對低迷、緩慢增長的階段,通過國際市場釋放生産能力的空間縮小。這就要求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增強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充分開發和利用我國巨大的消費市場潛力,就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釋放農業轉移人口的消費潛力;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準,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鼓勵以“住、行”為主導的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培育文化、旅遊、健身、養老、家政等新興消費領域和網路購物等新型消費業態。
以創新驅動産業轉型升級。國際市場需求收縮,我國勞動力等生産要素成本提高,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對産業轉型升級形成巨大壓力。加快推進新一輪産業轉型升級,需要通過創新企業盈利模式來啟動需求,拓展市場空間;通過“創造性破壞”建立新的技術和生産體系,以生産效率的提高抵消和對衝成本上升壓力。應利用當前有利時機,培育和健全創新驅動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儲備,提升創新能力,重點突破制約産業價值鏈提升的關鍵環節,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標準、物流、行銷、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等生産性服務環節,促進製造服務化和服務知識化;適應國際産業競爭格局的新變化,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構建“核心技術—戰略産品—工程與規模應用”的創新價值鏈;鼓勵和支援企業開展跨國並購,建立全球生産運營體系。
大力推進低碳綠色發展。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硬約束日趨突出,依靠資源和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支撐經濟快速增長的局面已經難以為繼,必須把資源環境壓力轉化為技術進步和産業升級的動力。這就要求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生産和消費中的比重,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建築和交通體系,加強節能與提高能效、潔凈煤、先進核能等低碳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投入;加快工業節能技術改造,推行強制性能效標識,擴大節能産品認證範圍,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發展節能服務産業;對城市現有建築實行節能改造,新建築實行節能標準,加快發展軌道交通等低碳交通方式。
加快改革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取得新進展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積極推動經濟轉型,但總體上成效還不明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現階段傳統發展方式仍有發展空間,但更重要的方面是現有利益格局和體制機制不足以推動經濟擺脫原有路徑轉向新的發展軌道。因而,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是加快經濟轉型的根本途徑,也是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關鍵。當前,我國深化改革的空間依然很大。比如,加快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可以促使企業節能降耗,開發節約資源的新技術和新産品;提高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並將其更多地用於社會保障支出,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和意願;放寬金融、電信等行業的市場準入,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和民營企業進入,可以降低社會經濟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可見,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就可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推動經濟轉型取得新進展。
當前的形勢變化,為深化改革提供了時間窗口。應緊緊抓住有利時機,下決心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特別是積極穩妥地推進金融改革、財稅改革和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提高國有企業競爭力;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面和前提。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時期更多地發揮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避免了經濟出現大的起落,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不能將應對危機衝擊時期政府發揮的特殊經濟作用作為一種常態,更不能因此忽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應該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以及經濟金融領域的一些潛在風險,根源還是市場機制不健全不完善。在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完善市場機制,減少對市場主體的直接干預,消除資源和要素價格扭曲,促進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微觀經濟主體的創新潛能得到充分釋放,使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王一鳴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