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當中存在一個很特別的現象,有一些企業看似很強大,忽然之間就垮了,垮了的原因也很奇怪,很多問題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從一開始就存在;另外一些企業在國內做得好好的,做到國外就不會做了,在國內的競爭力很強,到了國外就沒有競爭力了;有一些企業小的時候很會做,做大了就不行了。這裡面是否有一些規律?”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王方華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發現了這些問題,並試圖尋找其中的規律,提出要警惕中國企業陷入負競爭力的陷阱。
不要拿負競爭力當競爭力
上海交通大學戰略管理研究所所長孟憲忠表示,競爭力是企業在市場角逐和比較當中體現出來的綜合能力。“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如果把今天企業的競爭力放在世界背景下比較,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中國企業今天的競爭力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
“資源不等於競爭力,財富也不簡單地等於競爭力。”孟憲忠舉例説,我國工業企業綜合生産力只佔美國、日本、德國的10%左右,我國500強和世界500強在效益方面很明顯。他認為,比競爭力差距更嚴重的是負競爭力現象,“誤區比差距危害更大,如果是差距,我們只是正向的不足,而誤區就是反向的做功。商場如戰場,武林有真武功,沒武功和邪門武功,企業也有綜合的競爭力,邪門歪道的競爭力也就是負競爭力。”
實際上,現在國內很多企業簡單的用獲利和發財的能力等同於真正的競爭力,之所以研究負競爭力問題,就是因為中國企業出現了大量負競爭力現象。孟憲忠表示,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實踐證明,企業的本質競爭力是在企業誠信的前提下,以收益大於成本的方式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價值的能力。
管理大師彼得 德魯克説過,企業競爭力由誠信、效益、創新三個方面構成。孟憲忠説,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許多企業認為無論手段如何,企業獲利、企業發財就是企業競爭力的表現,“這些攫取財富的手段不是競爭力,而是損害競爭力的負競爭力。我們有的地方部門這樣看,社會也這樣看,以為獲利的就是好企業”。
孟憲忠強調,發財不等於發展,邪門武功不等於真正的武功,“考察企業競爭力的時候,不能以一時有盈利、短期獲財富為標準。如果深刻地看問題,我們説的一些大敗局,企業不是先成功後失敗,而是從嚴格的意義來講,他們就從來沒有成功過。”
負競爭力導致企業競爭力正在惡化
“魔鬼往往化成天使引誘世人。”孟憲忠説,負競爭力如同毒品,如同體育競技場的興奮劑,可以讓人們得到快速收益和一時欣喜,從而給了人們繼續在錯誤道路上越陷越深的思維慣性,最終形成了上癮性的路徑依賴,“我們大多數失敗者沒有真正痛定思痛的轉頭,在正競爭力方向積累成長,更多人將失敗歸結于自己的不小心、不走運,而不是對於方向和模式的徹底反思和糾正,這正是深陷其中的可悲之處和負競爭力的可怕之處,它惡化了我們的信用、效益和創新。”
“企業負競爭力對於企業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是有百害而無一益!”孟憲忠指出,GDP並不都是創造社會福利價值,“那些地溝油、三聚氰胺、瘦肉精、假煙、假酒創造了GDP,不僅沒有創造福利價值,而且損害了大眾的福利價值,但這些都計入了GDP。所以美國和歐洲很多嚴肅的學者提出,中國應該開展偽劣經濟研究,應該在GDP統計當中剔除偽劣經濟造成的GDP份額。”
孟憲忠説,負競爭力損害企業自身的未來,“所有的企業今天應該清醒,企業的第一目標是永續經營,企業不講誠信、沒有真正的創新能力、沒有真正的效益能力,到頭來一定是害人害己。企業用負競爭力發財,葬送了提升真實本質競爭力的機會。”
負競爭力還損害行業生態。孟憲忠指出,中國企業的行業生態不容樂觀,價格戰、廣告戰、跟風戰,相互使壞,惡性競爭相當嚴重,“這些做法不但對自己企業長久發展不利,而且損害了行業生態。”
最嚴重的是負競爭力損害著社會風氣。孟憲忠説,不擇手段謀取利益,一旦得逞就形成了示範效應,“全社會急功近利,全社會浮躁奢華,全社會造假成風。在國內不講誠信,在國外也不講誠信。”孟憲忠前不久去了趟美國,正好遇到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有20多家評級下降到最低的程度,以至於美國金融監管機構説了一句話,中國上市公司最好回到A股和H股上市,“這話我們當時聽了,感覺無地自容”。
孟憲忠認為,中國企業負競爭力現象氾濫,危害嚴重,並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原因所致,這裡有深層的社會原因。“許多地方政府部門為了自己的短期政績,自覺不自覺地做了大量激勵企業負競爭力的事情,也就是説做了大量負激勵的事情。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搞免檢産品,對利稅大戶掛牌保護,使得一些企業成為法外公民,助長了一些企業為所欲為。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企業過分嬌慣,使得一些企業如獨生子,嬌生慣養。”孟憲忠強調,中國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已經過去了,企業不能依靠過去的做法,特別是不能依靠負競爭力手段繼續發展了。
孟憲忠呼籲,當中國的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化時,面對著中國企業負競爭力氾濫的現象,企業經營者要平衡企業的短期收益與長期發展,切記企業本質的競爭力是內在信用,創造經濟的剩餘能力和創新能力。“企業必須誠信,欠缺的能力要補上,才能實現企業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所有的捷徑都是彎路,用負競爭力一時獲利,無異於剜肉補瘡。我們呼籲有關部門,在進一步完善公平合理、法制健全的政策環境下,少一些對企業的負激勵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