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勝阻:轉型升級需以實業突圍為前提

時間:2011-12-30 10:41   來源:新華財經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國務院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在審議中表示: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高度重視如何夯牢實體經濟的堅實基礎,營造實業致富的市場環境,採取有效措施緩解中小企業生存困境,防止實業“空心化”的潛在風險。

  “實業空心化”,是指以實體經濟為中心的物質生産要素大量迅速地轉移到非實體經濟領域或從一個地區轉移到異地,使物質生産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造成物質生産與非物質生産之間的比例關係嚴重失衡,投資不斷萎縮,就業機會不斷減少。對此,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

  辜勝阻根據他2011年在全國十五個省市對數百家實體型中小企業的調研,認為當前我國實體經濟面臨的挑戰和風險有四大表現:一是大量民間資本游離實體經濟,變成炒資産的“遊資”和“熱錢”;二是大量做實體經濟的企業從實業平臺取得的融資流向非實體經濟領域;三是大量中小企業面臨嚴重生存困境,相當一部分變成“僵屍”企業,名存實亡;四是隨著企業精英大量移民或外遷,大量實體經濟的發展要素流失。

  由於環境太差,成本太高,利潤太薄,實業太難做,一些實體企業逐步放棄了對主營業務的堅守,大量資本從實體經濟轉机移,一些企業甚至把製造業作為融資平臺,套取資金在資本市場逐利。以實業精神和創業激情著稱的溫州企業就因為民間資本多而投資渠道少,在資本逐利本性驅使下追逐泡沫性投資,全民放貸之後最終陷入因資金鏈斷裂所導致的民企債務危機。正是由於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要麼破産,要麼將錢投入到民間借貸去獲取高額收益,要麼拿錢去炒房地産,要麼將資本轉移到國外去。

  辜勝阻強調,實體經濟發展,則國家興盛;實體經濟衰退,則國家沒落。實業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根基,實業“空心化”可能會導致經濟發展停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係如同“皮”和“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及目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充分反證了金融業與實體經濟之間唇齒相依、血脈相連的密切關係,也揭示了過度金融創新、金融業脫離實體經濟所造成的“物極必反”問題。日本之所以在高速發展之後陷入失落和停滯,根本原因就在於産業空心化、人口老齡化、房地産泡沫化以及日元的大幅升值,幾乎挖空了日本的産業,導致經濟增長的停滯和衰退。當前愈演愈烈的溫州民間借貸風波,表面上是民間金融的高利貸問題,實際上是實體經濟出現了“空心化”。

  如何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辜勝阻提出四點建議:

  (一)在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同時,要更加重視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的拓展,特別要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戰略性新興産業,拓寬實體企業的發展空間。龐大的民間資本沒有投資出路,只能“流竄”于各種投資品市場。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和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同等重要。當前要放開壟斷,深化改革,營造民企與國企間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環境,健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減少中小企業升級阻力。要進行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進一步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有效打破既得利益對改革的鎖定,構建有利於多種所有制經濟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釋放民間投資增長活力,大力拓寬民間投資渠道。引導國企調整産業佈局,把一般性競爭行業的發展空間儘量留給民間投資主體。

  (二)努力減少投機暴利,限制投機暴富,擠壓“炒”經濟的空間,營造讓勤勞做實業能富,創新做實業大富的市場環境。中國鞏固實體經濟基礎不缺資金、技術、人才,缺少的是有效組織生産要素的制度環境和市場導向。要實現實業強本固基,必須使製造業由大變強,改變“一流企業做金融,二流企業做房産,三流企業做市場,四流企業做實業”的局面。改變一些經濟體或地方靠壟斷“錢流”、“物流”、“地根”、“能源流”這類上游獲取超額利潤或回報,而大量民營中小企業在下游過度競爭、苦苦掙扎的“兩極分化”現象。堅持樓市宏觀調控,規範民間借貸市場,完善金融證券市場監管,限制投機暴利,為實體企業發展創造一個公平有序的市場經濟環境,讓游離實體經濟的民間資本回歸實業,使遊資熱錢由“魔鬼”變“天使”。

  (三)政府和企業要聯手應對高成本,防止多種因素疊加過快推高成本成本致使大量企業“硬著陸”,實施以減稅為中心的積極財政政策,增加實體企業的利潤空間。當前,利率、匯率、稅率、費率“四率”,薪金、租金、土地出讓金“三金”,原材料進價和資源環境代價“兩價”,九種因素疊加推動企業成本直線上升,企業利潤比“刀片”還薄。重振實業精神,要將扶持三農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業方面,對中小企業“少取多予”。要實施全方位的政策引導,通過減稅、減費、減負等方式提高民間資本回歸實業的投資回報,做到既 “曉之以理”,又 “誘之以利”,構建扶持民間投資的財稅支援體系。

  (四)改革金融體制,實現實體經濟與金融體制的良性互動,讓金融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位,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當前我國經濟領域另一個“兩極分化”體現在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之間:做實體經濟面臨高成本和高稅費兩頭擠壓,利潤“比刀片還薄”,大量虧本運營;而靠息差以錢生錢的銀行利潤賺得“不好意思説”,虛火好旺。金融體制與實體經濟發展之間的錯位與失衡導致中小企業“資金短缺”與民間資本“過剩”並存。在融資難、用工荒、高稅費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實業難做,實業精神衰退,實業有“空心化”威脅,而大量民間資本因投資渠道窄而涌向民間信貸“炒錢”潛在風險增大。為此,要積極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與企業構成相匹配、與企業需求相適應的多層次融資體系,積極培育面向小微企業的中小金融機構,構建面向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金融服務,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為中小企業發可持續展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王敏 楊威 李洪斌)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