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源:目前中國通脹率不算高

時間:2011-08-29 11:02   來源:廣州日報

  姚景源 1950年10月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祖籍山東昌邑。1983年畢業于吉林大學世界經濟係,取得碩士學位,曾任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

  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在吉林大學作了“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運作與‘十二五’規劃”的主題演講。在解讀目前我國當前通貨膨脹的情況時,姚景源表示,“目前的通貨膨脹,是我們為了戰勝2008年金融危機,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1994年我國通脹達24.1%”

  姚景源表示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水準,與國際上其他國家和我國歷史上的通脹水準相比較並不高。與國際上的其他國家相比,比如,在金磚國家中,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就是最低的。巴西、印度、俄羅斯都要比中國高,所以從國際來看,中國的通貨膨脹水準並不能算高。

  和我們國家自己比,我們現在也不是處於通貨膨脹的歷史最高水準。1994年的時候我們國家通脹水準到了24.1%,1998年的時候通脹水準也達到了18.8%,都要比現在高得多。那時候真是搶購啊,什麼都搶,現在是比不了的。

  不能忽視這輪通貨膨脹

  他認為,雖然與別人比,與自己比,我們的通脹都不算處於高位,但是這輪通貨膨脹引發的社會反響較大,是不能忽視的。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輪通貨膨脹主要表現為食品價格上漲,食品是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要接觸到的,所有社會群體的切身體會自然要大一些。

  二是,收入增長水準沒有跟上通脹水準。現在雖然國家加了幾次息,但實際上仍然是負利率,存款在銀行裏還是貶值的。居民收入增長水準超過物價的通脹水準應該是一個常態,但現在這卻成了一個很難實現的目標。

  通脹是各種原因糾纏所導致

  對於本次通貨膨脹的原因,姚景源認為比較複雜,是各種因素相互糾纏在一起所導致的。

  一、國際因素:2008年金融危機後,各國政府靠印鈔票來應對危機,而其中美國的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是最根本的原因。美元氾濫導致了國際原材料價格飛漲,而我國又是世界第二大進口國,其中不少是購買原材料,這也就形成了輸入性的通脹。

  二、國內因素:2009年我們新增信貸9.6萬億,這確實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是我們應該歷史地看待問題。2008年金融危機,對於歐美國家最大的衝擊在於金融系統,但是對我們最大的衝擊是實體製造業,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工人失業。我們必須出臺這樣的刺激政策,保證就業水準,保障社會穩定。可以説,目前的通貨膨脹,是我們為了戰勝2008年金融危機,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