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聲譽為何與規模不相稱 搞好搞不好都挨罵?

時間:2009-12-16 11:15   來源:新京報

  據報道,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看到一篇《央企為什麼這麼“紅”》的評論後非常鬱悶,“我想不明白,為什麼國企搞不好的時候你們罵我,現在我們國企搞好了你們還是罵呢?”

  2008年經濟危機洶湧而來,中國似乎成為這場滔天危機浪潮的諾亞方舟,特別是那些體型巨大的中央企業,在危機衝擊下不僅沒有太多衰退跡象,反而許多企業取得不俗的業績。但是公眾並沒有給予央企們太多的掌聲,批評之聲絡繹不絕:傲慢、低效率、競爭力缺失、好面子、牟取私利……等等尖銳的指責之聲似乎從未斷絕。這令我們不得不深思:央企,怎麼了?

  在公眾眼中,某些央企最令人痛恨的生存邏輯就在:依靠政策保護壟斷市場,不顧民眾利益而最大化自身及企業員工的利益。在這種思維邏輯影響下,公眾對央企形成了一種集體認知上的無意識:央企都是專制的、反社會利益的、牟私利的。

  在這種強烈偏向性認知前提下,央企的利好正面資訊往往被媒體及公眾無形中淡化。在這種週而复始的媒體偏向性傳播之下,央企陷入一種形象怪圈:規模越大,惡評越多,形象越差。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企業對外公共關係傳播與媒體溝通存在一定的缺陷。

  對於央企而言,要改善自身形象首先必須在企業傳播中強調價值分享,將公眾議題、媒體議題與企業議題三者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使企業的正面資訊媒體更樂意報道,從而使公眾從此資訊傳播中感受到央企的社會價值。

  決定公司聲譽的並不是企業説了些什麼,而是實際上做了些什麼,以及説和做之間是否一致。貫穿于公司之中的政策和各種商業行為才是聲譽的根本來源。

  美國學者查爾斯J福諾布龍在其著作《聲譽與財富》一書中指出,提高知名度、塑造獨特性、建立誠信度、保持透明度和保持一致性是企業開展聲譽管理的五個重要原則。而這五大原則的綜合運用,將大大提升企業的聲譽影響力,並有效防範危機的發生,這五大原則對於央企而言,或許就是最佳的樹立聲譽的指引。

  (林景新 廣州 諮詢業者)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