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泛珠三角區域嘗試突破 “小時經濟圈”呼之欲出

時間:2009-06-09 16:01   來源:經濟參考報

  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2004年6月在廣州召開後,我國南方9省區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簽訂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達成了“打破地區封鎖,促進市場開放”和“創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促進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的共識。此後四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各方不斷打破地區壁壘,在推動旅遊、污染、環保等多方面達成了框架合作協議,資源的配置開始在更大的區域內流動。 

    區域合作新模式“9+2”拉動效應明顯 

    “9+2”泛珠三角區域內9省區面積佔全國1/5,人口、經濟總量均佔全國的1/3。它既包括廣東、福建、海南等沿海發達地區,也涉及江西、湖南、貴州、廣西這樣的中西部發展中省份,加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泛珠三角區域在全國的地位十分突出。同時,它既涵蓋中東西合作,還有內地與“一國兩制”的港澳合作,與我國其他經濟區域相比,開創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韋堅祥認為,泛珠“9+2”的實踐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以泛珠區域中經濟發展處於中游水準的湖南為例,2009年一季度,湖南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3.1%,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8.8%,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4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6%。 

    廣西在泛珠“9+2”中的發展勢頭也不容忽視。2009年1至4月,廣西各行業投資增幅整體回升,其中,製造業完成技改投資185億元,同比增長45%,製造業完成技改投資佔全區技改投資的70%,項目資金到位增長迅速。廣西全區技改到位資金445億元,同比增長40%。全區各市完成技改投資實現全面增長。廣西各級一季度生産總值增長12.9%。 

    鄭維寬説:“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抵禦國家金融風暴的強大實力,這是泛珠區域合作的強大內在動力取得的實際效果。” 

    “諸侯經濟”依然存在聯動效應有待深化 

    “泛珠三角合作在許多方面仍然不盡如人意,區域經濟發展的‘聯動效應’還遠未被充分發掘,‘諸侯經濟’現象依然存在,成為阻礙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絆腳石。”廣西壯族自治區黨校副教授申華林説。 

    西南財經大學副校長、區域經濟學專家丁任重教授認為,長期以來,制約我國市場經濟體製成熟與健全的一個最大“瓶頸”就是不少地方政府畫地為牢、實行經濟上的地區封鎖,這些做法阻礙了市場經濟自我良性運轉的空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也因為隨處可見的各種壁壘而受到嚴重影響。部分地方政府受計劃經濟等因素影響,不同程度以鄰為壑,互為壁壘,阻礙生産要素和資源的流動,習慣在自己的“地盤”上配置資源,導致資源未能實現最優配置,影響區域經濟聯動協調發展。 

    專家認為,“諸侯經濟”雖然可能暫時對本地經濟發展有利,但是從區域協調發展和國家宏觀戰略層面上考慮,卻極大地阻礙了我國區域經濟快速聯動發展。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使得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應有效應無法充分發揮出來,泛珠三角區域的功能受到“弱化”。 

    産業轉移醞釀突破民間力量值得期待 

    明確各自在區域合作中的優勢,充分發揮合作各方的互補性,是泛珠三角地區區域合作打破地域局限、走向共贏的基礎。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曹雲華説,當前,産業轉移成為區域合作深入發展的突破口,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涉及的中西部省區在承接産業轉移方面,要結合自身區位、資源等優勢,儘量避免相互之間不良競爭,惡性爭奪香港、廣東等加工貿易産業向自己省區轉移,促進區域間資源分配的優化組合。 

    泛珠三角區域各省區之間建立快速交通通道,建立區域資訊網路,為區域合作鋪路。廣西北部灣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陳瑞賢説,泛珠三角區域涉及的落後省區,要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區域內跨省區的人員和物資流通創造良好條件。高等級快速交通網路將縮短泛珠三角各地之間的距離,加快彼此之間物資、人員的流通,從而使各方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目前,泛珠三角區域中的廣西已經計劃在未來5年內投資2600億元人民幣,打造全方位的區域性國際交通樞紐。此外,廣西還將打造面向東盟的資訊交流中心,泛珠三角區域也應當具有類似的資訊交流中心。

  下一頁:泛珠三角"小時經濟圈"呼之欲出

 

編輯:邵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