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中國正在掀起一股"城鎮化"熱。據《第一財經日報》今天報道,浙江省正在考慮開展"撤鎮設市的制度和路徑研究",也就是把具備條件的鄉鎮,直接升格為小城市、也就是"鎮級市"。"地級市、縣級市"等名稱我們經常聽説,"鎮級市"聽起來很新鮮。實際上,浙江省這27個計劃試點的"中心鎮"已經在財權、事權、人事權以及用地等方面得到了"擴權"。從2010年啟動全省小城市試點之後,相應的許可權已開始下放到試點鎮。不過截至目前,"撤鎮設市"還只是一個設想,還需要具體的調研、論證,並上報國務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
《央廣財經評論》本期嘉賓: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博士馬光遠。
"鎮"變成"市",鎮長變成市長,這樣的做法是沒有先例的,有多大的可行性?
馬光遠:如果去過浙江的一些經濟非常發達的一些鄉鎮的話,對這樣的可行度可能就會提升幾個臺階。一般情況下,一般的鎮在我們的印象中跟村跟市之間是過渡的地帶,無論産業,還是基礎設施,還是人口,更加的有點像村而不是像城市。但是浙江的很多鎮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基礎設施還是容納力,跟西部的很多市基本上是相差無幾,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有些鎮的經濟實力比西部的很多縣都要強,甚至比西部的很多中等城市都要強。浙江的一些産業比較發達的鎮事實上本身已經具備了從鎮向市轉變的條件。
馬光遠:目前來看某一個鎮能把它改變成市,不是説我們要設想能不能變成,或者説人為的把它變成,而是看它目前各種條件是否已經具備。比如説産業上,有沒有大的容納農村人口流動的強大的産業容納能力;第二基礎設施有沒有很大的空間形成真正的城市;第三有沒有下一步向城市轉變的行政管理能力。如果這些條件一旦具備,不是説我們要不要它轉變成,而是説自然而然的就會成為城市。
我們一方面當然要發揮積極性,但更多的還是應該順勢而為,根據各個鎮本身的特點和條件,已經具備的不要再因為行政級別或者別的因素來設下一些障礙;本身不具備的也不要人為的拔高,順勢而為。
産業條件是城鎮化的第一個必要條件
馬光遠:我們現在談城鎮化,首先城鎮化就是想搞房地産,房地産化,首先想到的是把農村的人口怎麼樣轉到城市去,農村的人口到城市裏面去幹什麼,首先要工作,其次孩子的教育、醫療、養老等等。如果這些東西本身給不了,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最終可能沒有工作,沒有養老,沒有醫療,也沒有房子,這樣的城鎮化不是我們所提倡的城鎮化。
城鎮化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能不能解決就業問題,它的經濟體量,它的産業本身能不能容納進入到鎮裏面的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下一步我們公共服務能不能提供,下一步住房能不能提供。這三個問題解決了事實上城鎮化就解決了一大半,所以我認為産業條件是第一位的,沒有産業條件人為的去搞城鎮化,最終可能農民既失了地又在城裏找不到工作,又沒有養老醫療等等,這樣的城鎮化會出大問題。
整個中國,東中西部各個省和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如何穩步推進城鎮化?
馬光遠:前一段時間中央工經濟作會議説的很明白,特別強調城鎮化的治療問題,特別強調趨利避害。也就是説我們要發揮城鎮化本身經濟帶動作用,對於中國社會轉變的這種積極作用,但是還要避免一些消極作用。提出我們一方面要頂層設計,另外一方面要允許摸著石頭過河。在中國東西部差異非常大的條件下,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沒有統一的路徑,究竟怎麼來走?西部走的路肯定跟東部是不一樣的,所以應該允許各地發揮積極主動性,一定不要為城鎮化而城鎮化,不要為了把農村的人口多轉變成幾個城市人口,人為的拔高數字。
城鎮化最終是一個結果,這個結果的産生建立在産業的基礎上,建立在公共服務是否提供的基礎上,建立在我們整個經濟發展水準自然的達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東部如果想達到的話,東部的步伐可以快一點,西部如果達不到的話我們創造條件,加快西部城鎮化的步伐。這是我們應該做的,而不是説一刀切。中國的城鎮化學任何一個國家學不來,學任何一個地方也學不來,必須積極的探索,慢慢的形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