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物價 財政政策發力

時間:2011-09-02 09:42   來源:經濟參考報

  重啟價格調節基金 加大財政補貼力度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9月1日在《求是》雜誌發表文章稱,綜合各方面情況看,穩定物價總水準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宏觀調控的取向不能變。《經濟參考報》記者觀察到,除了貨幣政策不放鬆之外,國家近期加大了通過財政政策抑制物價上漲的力度。經濟學家對這一舉措表示肯定,並建議未來應進一步加大財政支出力度。

  重啟

  價格調節基金再亮相

  通過財政政策穩定物價,當前最突出的例子之一就是各地紛紛宣佈再次啟用價格調節基金。

  《青海省價格調節基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建立政府運用經濟手段平抑市場價格的調控機制,保持市場價格總水準基本平穩,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日前也表示,將安排4000萬元價格調節基金對影響物價漲幅的重點産品進行限價補貼。

  湖北省近日則宣佈,全省將於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價格調節基金管理辦法,即向企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徵收其部分收入,在糧油副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出現波動異常時,用於向生産經營者或困難群眾進行補貼以及儲備重要商品。

  在此之前,北京市也表示,正在研究並有望年底前建立價格調節基金,發揮其在政府價格政策補償等方面的作用。

  地市一級的更多。近一週內就有江蘇宿遷市、廣東佛山市等宣佈啟用價格調節基金。廣州市則已開始實施價格調節基金管理規定,並明確所徵集的專項資金用於平抑、調節與人民群眾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商品價格異常波動。

  對於各地重啟價格調節基金的做法,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全認為很有必要。

  他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價格調節基金並不是一個新話題。從收入分配的角度來看,這個基金是財政統籌安排來公平分配的重要舉措。早在1988年,國務院就發佈了《關於試行主要副食品零售價格變動給職工適當補貼的通知》,要求在全國城市中建立副食品價格調節基金。

  此次,這一舉措被一些地方政府再次啟用,與目前全球範圍內的貨幣幣值不穩定、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過大有關係,地方政府試圖通過這一途徑來有效地調控價格、吞吐商品、穩定市場。“但是,一旦物價平穩,就需要價格調節基金有序退出市場,這只是政府對市場失靈的有效補充,而不應該代替市場。”李全説。

  加大

  財政補貼力度又加碼

  為應對物價上漲,中央財政補貼力度也進一步加大,部分財政資金支出進度加快。

  農業基礎薄弱被認為是本輪物價上漲的深層原因之一。8月31日財政部表示,要加快財政資金支出進度,提前向各地區下達2012年的中央財政農業綜合開發部門項目資金指導性指標281219萬元,與2011年相比增加63576萬元,增長了29.2%。從下達的指導性指標看,農發資金將重點投向水利和糧食主産區。

  而此前不久,為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糧食調控能力,解決地方糧食風險基金缺口問題,國務院近日決定增加全國糧食風險基金規模8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新增糧食風險基金中央補助款44億元。

  “此時國務院決定增加全國糧食風險基金,並直接增加中央補助款,也正是財政對當前宏觀經濟體系進行的局部調控,不僅僅可以促使糧食價格趨於穩定,也體現了政府應對經濟波動的決心。”李全説。

  給企業減稅也被認為是從供給端降低物價上漲風險的有效手段。部分小型微利企業今年將繼續享受所得稅優惠。另有消息稱,《“十二五”中小企業轉型成長規劃》已經完成徵求意見將於近期出臺,同時配套出臺的還將包括《“十二五”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規劃》,規劃將在中小企業減稅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

  另外,減稅政策還致力於增加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改善民生,以提高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承受能力。

  9月1日,新個人所得稅法施行。據財政部測算,工薪收入者的納稅面經過調整後,由目前的約28%將下降到約7.7%,納稅人數由約8400萬人減至約2400萬人,這意味著有約6000萬人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調整對中低收入者納稅負擔的減輕是一個組合拳,將大幅度減輕中低收入納稅群體的負擔。

  除了減稅,今年以來財政致力於加大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根據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1至7月累計,全國醫療衛生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同比增幅均超60%,教育支出增長25.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39.1%。

  背景

  使用財政政策是眾望所歸

  今年以來我國物價水準上漲較快。為應對這一宏觀經濟問題,央行連續多次上調準備金率和存款利率。但是二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又出現了增長減速的新情況,貨幣政策繼續緊縮可能導致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放緩。在此背景下,有經濟學家提出,應對物價連續上漲,除了可以採用緊縮貨幣降低物價漲勢的手段以外,還可以採用擴大財政支出,增加産品供給的辦法。現在財政政策加大了穩定物價總水準的力度,無疑得到了他們的肯定。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蘇劍認為,從近期發佈的經濟數據來看,今年下半年乃至今後的幾年中國都將處於一個高通脹時期,而在現有的宏觀調控體系下,政府為了抑制通脹,採取緊縮的需求管理政策,會容忍經濟增長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目前的通貨膨脹是由成本推動的,所以政府還要採取供給管理政策,給企業減稅,降低企業生産成本,這樣既能抑制通脹,又不會影響到經濟增長。

  “中國目前的通脹,是由輸入型通脹、食品推動的結構型通脹,以及由工資推動的成本推進型通脹複合形成的,這三種通脹又都可以歸結為成本推進型通脹。”國家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我們用不著擔心食品、工資和輸入等成本推進型通脹會發展到失控的程度,因為只要是成本推進型通脹,就不會演變成惡性通脹。惡性通脹只會出現在人為的貨幣過度超發環境下,而對由自然因素所導致的通脹過程是不必過度恐慌的。

  王建進一步表示:“我反對用利率政策反通脹,並不是認為並不需要治理通脹,更不是認為通脹有利於經濟增長,而是因為用貨幣政策治不了目前類型的通脹,所以應該轉變治理通脹的手段,就是轉向以財政政策為主,比如將財政補貼與通脹率掛鉤,對中低收入人群實施反通脹補貼。”

  展望

  未來力度應進一步加大

  儘管市場普遍判斷,8月我國CPI漲幅可能出現回落,甚至年內呈現逐月下降趨勢。但是經濟學家認為,鋻於當前導致我國物價上漲的原因複雜,未來即使下降,CPI增幅也將保持較高水準,所以在預防物價上漲方面,財政政策應該進一步加大力度。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儲建芳表示,從經濟和通脹的走勢上看,上半年緊縮政策已經使得二季度經濟有所放緩,由於三季度高通脹和負利率仍然存在,貨幣政策不應該出現明顯鬆動,因此我們建議下半年的財政政策進行微調,更加趨向積極。財政政策適度放鬆的前提是良好的財政收支狀況。上半年1.3萬億元財政盈餘已經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考慮到今年9000億元的預算赤字規模,下半年整體財政狀況較好。

  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經濟師周景彤也建議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注重補貼和減稅,改善供給,化解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

  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是更加重視優化支出結構、提高支出效率。加大對保障房建設的支出;加大財政補貼,鼓勵和刺激農民種糧、種菜的積極性。二是更加重視減稅的獨特作用。對企業而言,減稅能減輕企業負擔、擴大和完善供給,穩定經濟增長;對個人而言,減稅能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促進居民消費。

  李全則表示,財政除了對宏觀經濟常規支撐以外,還會繼續執行一些局部調控,比如上半年對房價的控制,以及一直以來對糧食價格的調控。財政支援的方向並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具體領域,今後會繼續支援三農、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重要領域,以及涉及國計民生的一些具體問題。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