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季度經濟數據的出臺,市場對中國經濟下行日益擔憂。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增速下滑會引發收入下降、失業增加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還有專家認為,政府採取嚴厲緊縮政策讓通貨膨脹回歸到正常水準後會出現大規模通貨緊縮,使中國經濟出現由過熱到過冷的急轉。
回落中蘊藏著機遇
對於市場擔憂,國家統計局最新出臺的數據作出回應:GDP增速連續四個季度基本穩定在9.5%-10%之間。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評價説:“相對於‘十二五’規劃所確立的發展目標,以及從國際層面上來看,這個增速是不低的。”
不低的增速中仍有部分主要經濟指標回落,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方竹蘭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因為在經濟增速回落中蘊藏著更大的發展機遇。
方竹蘭説,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正處於發展結構、産業模式轉型期,所以很多事情表面看起來問題大,其實在轉型中蘊藏著很多發展機會。當前抓住機遇的關鍵是挖掘人力資本潛能。她説,管理層在關注貨幣超發、物價過高等問題的同時,應該拓寬思路,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釋放社會人力資本潛能,而不是簡單地控制錢。在美國,年輕人創業獲得資金很容易,但在中國,個人創業貸款很難。其實,一個國家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再是過去的建機場、公路等,而是人力資本的釋放和建設,她認為,做好這一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就不會錯失轉型中的機遇。
美國教授大衛 貝姆也指出,經濟放緩會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他説,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連續30年保持這樣高速的增長,中國達到了這一點,已經了不起了。未來中國的經濟速度會放緩,不是説所有的事情都不發展了,只是放慢一些,讓中國看上去更像正常的國家,而不是一個特別的國家。
速度快慢絕非“要害”
與經濟增速相比,更多業內人士認為,對於當前中國經濟而言,速度的快慢絕非“要害”,真正重要的問題是整個“十二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是中國經濟的核心要點。
“增長速度不是中國經濟實力的唯一指標”,方竹蘭認為,中國目前正處於跨過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這個坎,就像鯉魚跳龍門,如何跳好龍門是當前的關鍵,增長速度不能反映經濟品質。過去經濟增長主要靠低素質勞動力貼牌生産形成的出口導向,現在這樣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必須轉到擴大內需上。現在的轉型主要是從更深層次上進行體制、文化等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