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貨幣政策是否到位———
溫家寶總理強調,穩定物價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於是物價問題自然也就成了今年兩會代表、委員最熱議的話題之一。綜合兩會代表、委員以及會外多位經濟學家意見,儘管已經公佈的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低於市場預期,2月份的同比漲幅也可能繼續走低,但是今年政府最終能否控制物價,還存在三方面的不確定因素:自然災害會否頻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如何、貨幣政策會否因為各方利益的博弈最終難以調整到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樹成認為,農業自然災害是可能導致今年物價全年持續走高的原因之一。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如果自然災害的影響加大,我國的糧食不能豐收,這將助推物價上漲。”
進入21世紀,我國三輪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都在於食品價格的上漲。誰知剛進入2011年,我國北方冬小麥主産區就發生了嚴重的乾旱。雖然此次乾旱對糧食産量很難説有多大實際影響,從歷史數據來看,2009年我國小麥主産區旱災更為嚴重,然而當年小麥整體增産,且小麥主産區的單位畝産還略有上升。但與2009年不同的是,當前市場資金充裕,市場投機性明顯較2009年增強。對於糧食這種幾乎無需求彈性的商品而言,一旦有相關催化因素,就容易形成價格上漲的預期。
全國政協委員、雲南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楊先明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乾旱的持續會導致農産品産量縮減甚至短缺,即使不歉收也會增加生産成本,因此如果今年我國自然災害頻發,難免會推高農産品甚至是整體消費價格。
輸入性通脹問題是影響今年物價走勢的另一大因素。
“國內物價上漲的一大因素是國際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日益凸顯。”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商業大學副校長邱立成這樣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中國經濟更快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去,世界許多地區的政治動蕩都會影響大宗商品的價格,比如埃及和利比亞的動蕩導致國際油價飆漲,結果傳導到了中國的物價體系中。
這種影響已經通過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體現了出來。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數據,2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中的購進價格指數達到70.1%,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
劉樹成也表示:“國際上美元走勢和大宗商品、大宗農産品以及原油價格、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使得我國輸入性的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特別是最近中東、北非政局動亂,這對於國際油價的影響很大。”
楊先明同樣提到,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大宗商品價格上浮,尤其是我國對國外大宗商品的依存度越來越高,這也是推動我國物價上漲的重要方面。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達到53.7%的歷史最高水準。
更多人擔心的是貨幣政策最終能否調整到位。
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現在有這樣的議論,特別是有的地方政府認為當地現在已經上了很多項目,貨幣政策調整會使當地經濟發展遇到困難,所以不希望執行一個偏緊的貨幣政策。“這個問題事關大局,還是要從全局出發,貨幣政策如果緊不下來會出很大問題。”
為了保證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能夠達到預定目標,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建議:內外並舉,把回收流動性和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結合起來,緩解流動性過剩衝擊壓力。既要繼續適度緊縮銀根回收過剩流動性,也要積極探索建立民間資本與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對接機制,建立健全民營企業海外拓展的投資機制,促進社會富餘資本和新增信貸向實體經濟流動。
展望全年物價走勢,儘管存在三方面不確定因素,但是大多數經濟學家還比較樂觀。如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綜合國際國內因素來講,2011年物價上漲的壓力比較大。但是當前黨中央國務院把控制物價總水準、保持物價基本穩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採取全方位措施。這一系列措施會發揮作用。中國物價上漲狀況預計會前高後低,一季度高一些,然後隨著各項措施的落實,下半年會有所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