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內閣“換血”能否換來經濟新生?

時間:2013-01-10 13:2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1月6日,埃及總統穆爾西接受新任命的10名部長宣誓就職。

  1月6日,埃及政府內閣進行“大換血”,更換了包括內政部、財政部在內的10名部長。這是埃及總統穆爾西在憲法公投通過後首次大規模改組內閣,旨在尋機改善每況愈下的經濟形勢,並安撫民眾對經濟危機的不滿。

  內閣重組為挽經濟頹勢

  據美聯社報道,新任命的10名部長舉行宣誓就職儀式後,與總統穆爾西舉行了緊急會晤,著重討論如何重振因社會動蕩而受損的旅遊業及吸引外國投資的問題。

  在世界經濟危機特別是歐債危機的大背景下,經歷著持續政治動蕩的埃及自然難逃經濟傾頹的命運。埃及貨幣貶值嚴重,埃及鎊甚至出現了一週內連續下跌3%的情況。外匯儲備也急劇縮水,至2012年底預計損失已經超過50%。稍有起色的旅遊業在新年旺季也跌入谷底,不少飯店入住率處於歷史最低水準,各種生意慘澹經營。

  除此之外,埃及的投資環境也進一步惡化。全球主要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去年12月24日把埃及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B下調至B-,認定政府債務較高和政治混亂狀況給經濟構成風險。同時,由於政治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打算同埃及簽署的48億美元借貸協議至今也沒有達成。

  在憲法公投通過後這個關鍵的時間點上,穆爾西“痛下決心”重組內閣,被視為改善經濟的重要舉措。此次內閣改組人數之多、力度之大,足見其改善經濟現狀的決心;特別是連內政和財政部長都被替換,可以説是埃及政府對民眾和反對派做出的一次鄭重交代。

  反對派拉鋸形成重重阻力

  不過,反對派對這份改組名單並不買賬。除了對改組內閣沒有給反對派提供任何職位的事實頗有微詞之外,他們還指責穆爾西根本沒有解決經濟問題的具體方案,包括如何應對預算赤字或削減社會補助等。

  事實上,穆爾西並非無路可走,然而充當著施政阻力器的反對派施加壓力,致使重要經濟政策朝令夕改。去年底,穆爾西積極推動經濟緊縮政策以拿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可惜剛剛出臺的增稅政策僅僅幾天就在反對聲浪中擱淺。

  沒有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經濟重組便無從談起。穆爾西原本以為艱難的過渡階段將隨著憲法草案在公投中獲通過而結束;他極力宣揚各派應當放下分歧,將改善經濟提上議程,以期通力合作,共渡難關。

  穆爾西的表態卻並沒有引起反對派的共鳴,在公投中“失守”後他們不肯善罷甘休,誓要“攪局”到底。“4月6日”運動領導人艾哈邁德斷言“對話無法産生任何實質性結果”;而“全國拯救陣線”發言人加尼則嘲諷道:“目前的會談都是滑稽的和戲劇性的。”

  “分裂”的埃及拷問西式民主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今天的埃及正處在一種撕裂的狀態中,埃及的經濟元氣在曠日持久的內鬥中受到損耗,民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日趨瓦解。

  那些急於在埃及土地上推行西方民主並指望其“大獲全勝”的人或許沒有料到這樣的窘境。埃及的民主並非來自於內部因素的自然成熟,而是被外部推動力強行“催熟”的。

  有媒體分析指出,埃及跳躍式地進入了所謂的“民主”階段,而這樣的民主難免會淪為“混戰”,因為民眾並未形成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共識,政府權威也沒有得到有效的確立。

  與此同時,埃及民眾對民主轉型普遍缺乏認知,在很多人的意識裏,“民主”直接與自身既得利益畫等號,在其他勢力的煽動下,難辨是非的民眾容易被“民主”誤導,從而造成社會分裂與派別對立。

  在各國都致力重振經濟的今天,埃及卻被全球化的大潮推到世界經濟的邊緣。愈演愈烈的政治內訌讓穆爾西“力挽狂瀾”之舉平添變數,籠罩在埃及頭頂上的陰雲恐怕難以在短期輕易散去。(崔亦謙)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