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退出可能性多大
“日企在未來退出中國的可能性很大。”謝國忠説,“日本現在最主要的産業就是汽車和機械製造兩樣東西,這次豐田汽車受到的影響不大,就是因為它在中國的銷售額佔它總銷售額的比例小。就目前情況,在中國投資建廠風險太大,退出是順應時勢的選擇。”
范建軍也認為日本這一選擇合情合理:“雙方合作沒有利益可圖了,避開和轉移是理性的經濟選擇,東南亞雖然市場不成熟,但是可以慢慢培育。”
“日本經濟問題主要是債務問題,如果想要通過經濟增長去解決它的債務問題,就必鬚髮展海外市場,現在中國市場沒有了,就必須尋找另一個市場,日本産業轉移到東南亞主要是由於那邊的資源與生産成本的優勢。”謝國忠説。
“我覺得會有一些企業退出,但中國市場太大,日企全身而退可能性不大,因為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市場。”小吳如是向記者判斷。小吳已在上海松江一家從事高端精密製造的日企工作三年多,他説他們公司還計劃進一步擴大投資,因為在中國市場越做越大。
對中國産業影響不大
日本《讀賣新聞》日前報道稱,日本政府已經與哈薩克達成協定,將從2013年1月開始從哈薩克進口稀土。這標誌著日本將首次從中國以外的國家進口稀土資源。
范建軍認為,日本向哈薩克進口稀土是降低成本的措施。“中國稀土限制出口導致國際價格比國內價格高,而這些成本是中國環境付出的代價。企業的環境成本增加,價格上漲,競爭力下降。日本選擇去其他國家進口稀土很正常。”
“島爭”對中企影響有多大?謝國忠認為,“影響很小,中國向日本出口的主要是食品,日本現在吃的大部分食品是在中國製造的,但我們只是代工廠,日本派來技術人員當場監控整個種植、包裝、出口的過程,控制著這個産業鏈。所以它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對於日本的産業向東南亞轉移是否會牽制中國經濟的發展,謝國忠認為這一擔憂未免多餘:“東南亞的條件不成熟,系統不完善,成為世界經濟現代化生産平臺的條件不成熟。”
謝國忠強調,日本經濟面臨的情況十分嚴重,國家財政赤字、公司經營也存在很大問題,已經不能構成主導局面。這意味著,無論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加,日本極有可能失去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