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列車“加速”漸起 “駛向”不明

時間:2011-12-06 10:59   來源:新華網

  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早先預測,美國經濟在2011年呈現增長“前低後高”的走勢。在年末時點觀察,高失業率、高債務、高房地産止贖量和低産能利用率等內部負面因素仍未消解,加上歐債危機帶來的外部風險,美國經濟列車未來“駛向”仍不明朗。

  增長軌跡——前低後高

  美國經濟列車今年是漸行漸快。上半年,由於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日本大地震影響汽車銷售等短期因素衝擊,美國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速僅為0.4%,第二季度為1.3%,一度引發“二次衰退”之憂。不過,隨著油價回落、供應鏈恢復、消費者信心回升,第三季度增速升至2.0%。市場預期,若歐債危機不急劇惡化,第四季度增速也有望在2%左右。

  考慮到經濟已連續9個季度增長,製造業連續28個月增長,今年前9個月出口同比增幅約為16%,金融機構和企業資産負債表狀況好于金融危機期間,汽車和零售等消費回暖等,美國經濟確實已有逐步改善跡象。

  但同時應看到,美國經濟總量在2008年萎縮0.3%,2009年猛跌3.5%之後,直到今年第三季度才恢復到金融危機前水準。專家認為,如果考慮到歐債危機風險放大及其傳導效應,美國經濟重遇寒流再次減速並非妄言。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約瑟夫加尼翁這樣評價:“美國經濟第三季度有所提振,但全年表現仍難令人滿意,失業率依舊大幅高於危機前,雖然經濟總量已恢復到危機前水準,但增長仍未達到年均2.5%至3%的潛在水準。”

  經濟形勢——三高一低

  2011年,美國經濟不乏汽車業復蘇、政府金融救助計劃扭虧為盈、出口增長提速等亮點。但總體而言,失業率高、債務高、房地産止贖量高和産能利用率低的“三高一低”格局仍未改變。幾大負面因素交織影響,成為美國經濟中期面臨的“逆風”。

  就業問題乃重中之重。美國勞工部的最新數據利好:今年11月美國失業率下降至8.6%,為2009年3月以來最低水準。雖然政府部門在不斷裁員,但私營部門已連續21個月累計創造290萬個就業崗位。私營部門從政府手中接過就業創造“接力棒”是一個可喜跡象。

  不過有觀察人士指出,美國失業率已連續34個月高於8%,且11月失業率下滑的最主要原因在於約31.5萬求職者自願放棄擇業,因而不再被納入失業者統計範圍,這本身就表明就業市場存在壓力。

  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經濟學家海迪希爾霍爾茲等專家預計,考慮到新增就業人口等因素,倘若就業崗位增速只能維持在目前水準,美國要等到20年後才能使失業率降至本輪經濟衰退前水準。

  債務問題則是美國經濟的另一座“大山”。美國聯邦政府公債總額已超過15萬億美元。高債務加上政治解決機制低效,導致標準普爾公司在今年8月曆史性下調美國3A長期主權信用評級。

  雖然在歐債危機發酵的背景下,美元的“避風港”作用增強,美國國債收益率不升反降,但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對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的前景展望皆為“負面”。財政上的捉襟見肘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和就業創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孫濤指出,2011年美國居民、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的總債務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約為376%,中期看,高債務和減債進程將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掣肘。

  此外,作為次貸危機的後遺症,止贖房形成的“影子庫存”規模龐大,使美國房市難起。美聯儲官員丹尼爾塔魯洛預計,美新增止贖房2011年達250萬套,2012年仍將達240萬套。

  受制于巨量“影子庫存”、居民收入增幅緩慢、銀行提高房貸標準等因素,全美房價已跌回到2003年第一季度的水準。在今年“收官”的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中,美聯儲繼續使用“疲軟”來形容房地産形勢。

  此外,目前美國的産能利用率也處於低水準。這既表明美國製造業復蘇緩慢,也反映出企業對擴大投資態度謹慎。數據顯示,美國10月份的設備開工率雖小幅增至77.8%,但仍低於1972年至2010年間的均值。

  前景預判——短期偏空中期難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員格裏賴斯日前對記者説,美國經濟暫時不會走向“二次探底”,但很難想像,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且最主要貿易夥伴歐洲遭受債務危機衝擊的背景下,美國經濟能獨善其身。還有分析人士認為,由於大選帶來的不確定性,政府財稅政策對經濟的影響難料。

  美聯儲近期將明年美國經濟增速下調至2.5%至2.9%。美聯儲對歐債危機等風險做了較充分估計,其最新公佈的對31家大型銀行的壓力測試條件包括美國失業率升至13%以上、全球經濟活動明顯下降等。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彭斯告訴記者,歐債危機風險並未消除,美國家庭的去杠桿化進程還需要較長時間,私營部門需求依舊不振,這些都是美國經濟復蘇艱難的內在原因。政府刺激政策往往是著眼于短期效果,但解決美國經濟結構性難題需要長短舉措的並用。

  還有分析人士提出,如果將觀察的時間維度拉長,會發現美國經濟此輪週期與全球經濟、科技、生産和貿易的大週期交織重合,應在全球性大背景下觀察美國經濟形勢變化。

  美國外交學會資深研究員愛德華奧爾登認為,過去10年間,由於成本上升等因素,美國的跨國企業在國內的就業崗位減少約300萬,但在海外的就業崗位增加約400萬,在國內“産業空心化”的大背景下,國內就業創造是結構性難題。

  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也強調,由於採用先進生産手段、國際貿易流增加和美國的教育品質相對下滑等多重因素,在全球範圍內,美國的製造業在過去40年間總體在走下坡路,就業吸納能力在下降。在缺乏實體經濟增長點和新技術拉動力的背景下,過去靠房地産泡沫和過度金融創新支撐的美國經濟也面臨艱難轉型。

  不過,基金組織專家孫濤也強調,對於美國經濟,短期不宜過度樂觀,中期不宜過度看衰。雖然存在多種問題,但相較其他國家,美國經濟的競爭力仍不容忽視。技術、資本乃至貨幣等層面的優勢,仍使美國在調動全球資源上優勢顯著。(新華社記者蔣旭峰 劉麗娜 陽建)

編輯:李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