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實體店來説,其最大的優勢,也是無法被電商取代的優勢,即消費者體驗和服務的增加值。
11月11日,本沒有什麼特殊,但是因為這幾年被生活窘迫的單身男女作為“光棍節”來調侃自己,也就有了文化符號的含義。於是電商就看中了這群網購偏好比較高的群體,把光棍節當成了購物狂歡節來運籌,終於在今年出現了網購井噴。
由於人們的錢包並沒有變得更鼓,所以在“雙11”期間出現的購物井噴,時間上看,只是人們之前蓄積的購買力和慾望在11月11日釋放了,或者是透支了未來的消費需求和能力而已。
從場所來看,人們只是把從實體商店購物轉移到了網路上而已。消費的社會增量並沒有出現。同時,由於網路比價效應,必然會推動廠家價格下降。所以,這場電商的饕餮大餐,並非是多贏,而是電商和消費者贏了,實體商家和廠家輸了。
不能多贏的格局未必可以均衡地長期維持。有一種辦法或許可以破解電商和“雙11”購物節的寒侵,那就是商家與廠家成為命運共同體。
網路可以成就電商,但很難成就一種商品品牌。所以,商家和廠家在網路和電商面前,再也不能單打獨鬥,如果把網路作為一種展示的平臺,通過給予實體店一定的優惠,把消費者的體驗和精品購物都留在實體店,對於那些有品牌影響和追求的廠家來説,是最適宜的戰略。且成本不一定比開網店高出多少。
作為實體店來説,其最大的優勢,也是無法被電商取代的優勢,即消費者體驗和服務的增加值。如現場購買到無瑕疵的正品保障、銷售員的細緻講解以及週到的售後服務,可以讓那些注重品質和無精力折騰的消費者忠於實體店舖。看得見也摸得著,價格更划算,實體店和廠家要抵禦電商衝擊,只有在這些方面深耕細作。(陳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