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熱線為何對媒體失聲 消費者能否順利維權
編者按:達芬奇傢具在被央視披露部分産品存在造假的行為後,目前已有消費者委託律師走上維權之路。記者上午從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獲悉,目前已有60余位消費者與該所取得聯繫,欲集體維權,索賠數額可能超億元。當記者表明身份致電400電話時,接線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熱線工作人員不會回答媒體的任何問題。■各地消費者維權進行中:
達芬奇消費者60人集體維權 全國索賠或超億元
劉女士看到達芬奇店內裝修豪華,加上傢具價格昂貴,讓她對品質深信不疑,“如果不是純進口的,價格不可能這麼貴。”
在看到媒體報道達芬奇涉嫌造假後,劉女士感覺很意外,“傢具賣這麼貴居然也會出問題?”她立即擔心起自家買的傢具的品質問題。
“傢具買回家時有氣味,我曾找到達芬奇,可是他們讓我去找權威部門檢測。”劉女士説,到底哪個檢測單位算是權威部門,達芬奇也沒説清楚。
“直至現在我也不知道這些傢具是不是環保,應該找什麼機構檢測才能被達芬奇認可。這麼貴的傢具扔了,也捨不得呀。但我又擔心傢具有‘毒’,所以無奈把孩子寄養在親友家了。”劉女士表示。
成都一顧客投訴達芬奇 進口沙發或為廣州産26日上午,記者在成都達芬奇家居專賣店看到一名中年女子正和達芬奇的工作人員談話。記者上前詢問得知,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女士去年底花了近15萬元,在該專賣店買了部分傢具。據該女士介紹,她買的傢具包括10萬元左右的“好萊塢”沙發,此外還有一些燈具裝飾。
該女士稱,去年底她買“好萊塢”沙發時,當時達芬奇工作人員告訴她,這些沙發都是全球採購,絕對原裝進口。然而,“達芬奇事件”發生後,該女士發現她買的這些“好萊塢”沙發可能是廣州生産的。另外,該女士隨後檢查時,發現沙發後部確實有點粗糙,這更加重了她對沙發原産地的懷疑。
該女士表示,在前幾日,她就電話諮詢過工作人員“好萊塢”沙發産地的事情,然而,對方一直未給明確答覆。昨日上午,該女士專程來到成都達芬奇家居店,要求給一個解決辦法。“如果這些沙發不是原裝進口的話,我就會要求退貨或賠償。”
深圳首例投訴達芬奇 要求退款逾百萬達芬奇造假風波進入第17天,深圳的消費者周先生正式宣佈投訴“達芬奇傢具”,要求退還總額超過100萬元的傢具款。截至目前,深圳僅有周先生正式向有關部門投訴達芬奇。
據報道,從2004年10月到2005年3月,周先生先後在達芬奇購買了據稱為義大利“CAPPELLETTI”、西班牙“VIDALGRAU”等品牌原裝進口的沙發、床、衣櫃等傢具,折後總價超過100萬元。
■達芬奇依舊失語:
達芬奇投訴熱線一聽媒體馬上失聲達芬奇家居於前天上午開通了投訴熱線,記者昨天下午首先以顧客身份兩次撥打該熱線均順利接通,接線人員表示,熱線人員只負責接聽和記錄,後續處理將有售後人員在24小時內聯繫消費者,熱線會持續多久目前還不得而知。
隨後,記者嘗試撥打此前達芬奇對外公佈的010-58162686和010-58162687兩個媒體電話,但兩個電話都已變成空號。當記者表明身份,再次致電400電話時,接線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所有媒體電話都已關閉、不再開通,熱線工作人員不會回答媒體的任何問題。媒體如有問題需發送郵件至pr@davincichina.com,“可能會有工作人員進行回復”,該郵箱同時也接受消費者以郵件形式向達芬奇提出的投訴和諮詢。
“達芬奇”落馬 國産傢具搶商機“我們的沙發是國外上百年的老牌子,但是在國內廣東那邊生産的。”“我們的産品是在廣東深圳生産的,但牌子的確是國際品牌。”7月21日,記者走訪海博、富爾瑪等家居賣場,發現各商家不再將進口作為宣傳噱頭,而是老老實實地承認這些有著“納菲爾”、“斯帝羅蘭”等洋名字的傢具,實乃國內製造。
“以前從來沒有消費者看報關單,昨天卻有一位消費者跟我索要報關單,並詳細核對報關單上的産品編號和她購買的産品的編號。”鄧祿普家居店負責人陳女士説,她們的産品一部分是在深圳組裝的,一部分是從新加坡和英國進口的,都有相應的報關單,但提供出來後,還是遭受到一些顧客的質疑。
品質不差,差在設計水準上比起進口品牌的謹小慎微,國內品牌顯得輕鬆了許多。記者在海博、富爾瑪等家居賣場了解到,諸如“露依莎”、“科曼多”等洋味十足的傢具不僅爽快地承認産品産自國內,還將“非進口”作為新的推銷重點。
■達芬奇事件引深思:
迷信“達芬奇”暴露了文化不自信而“洋品牌崇拜”的背後,正是對本民族文化不自信的最直接直觀的表現。“品牌”是市場經濟範疇內本土文化的集中展示,一個自信的民族,總是強力輸出代表自己文化的品牌。麥當勞、可口可樂、好萊塢之於美國,本田、新力、哆啦A夢之於日本,無不成為各自國家文化的形象代言。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國,也應該立足本土文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品牌文化。這才是中國企業的王道。筆者絕不是要中國百姓抵制洋品牌,因為那是另一種文化的不自信;我們要反對的是以洋品牌甚至假洋品牌來包裝中國品牌,是假冒偽劣的文化贗品,是追捧洋品牌的消費思潮。
品牌的競爭最終是文化的競爭。就在各國思想家、藝術家紛紛到中華文化中尋找靈感,尋找解決人類矛盾的新思路的時候,我們的某些商家卻“以洋為尊”,“以洋為美”,我們的某些消費者卻“唯洋為大”,“唯洋是從”,實在是值得警惕。如果説“達芬奇”這樣披上顯性“洋皮”外衣的假貨我們尚可識別並痛斥指責,在驗明正身後撕下其虛偽的皮囊,那麼滲透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對民族文化的隱性傷害不僅難於發現,更是難以治愈,因為這種傷害源於民族文化自信的失落導致的民族文化精神遭遇的深度蠶食。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絕對不可能靠各種假冒“達芬奇”得來,因為那絕對是“豆腐渣”工程。
對達芬奇傢具不妨多幾個問號首先是進出口的商檢部海關在幹啥?擁有諸多人數,貌似管理蠻嚴的海關,當旅行者包裏的一本書、一份報紙都要進行嚴格的查驗時,他們會不知道“達芬奇”傢具的假出假進?從物品報關到進出境現場查驗是如何進行的,會不知道個中的蛛絲馬跡?如果知道,任由冒牌洋貨“達芬奇”在國內暢通無阻,涉案的海關商檢能不承擔相應的責任麼?
其次是當地的工商、個協都在幹啥?作為專門審核、檢查經營者單位性質,是否有假冒偽劣産品,或價格欺詐等行為的工商行政,這些人也是一身制服,紅盾璀璨。平日裏把輛執法車開得滿街嗚嗚響,可買到了假洋傢具的消費者去他們的廟堂舉報了麼,如果舉報了,為何還要等到網民來寫博文來披露?這些人當該如何追責呢?
再是我們的消費者都幹了些啥?達芬奇傢具事件發生後,拷問企業經營的誠信確有必要,但這只是一個方面。以逐利為目的的商家面對金錢,且又無有效監管的情況下,想要他們多麼的誠信肯定有難度。這就既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行銷環境,健全的法律保障機制,更需要消費者本身應具有相應的擇優選好的識別力,或,買到假貨能及時舉報違法亂紀的果敢勇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