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由中國食品科技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主辦的國際食品安全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儘管我國食品安全水準在有效提升,但食品安全依然面臨挑戰。
食品安全面臨5大挑戰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表示,首先是中國食品工業的基數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與顯示度高。其次是源頭污染難以避免,易於傳遞到整個産業鏈。第三是分散的農業生産方式,加劇了原料溯源的難度,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及“黃麴霉毒素”等事件,均發生於産業鏈的前端,即原料的控制。第四是快速發展中的失衡及盲目求利中的失律。孟素荷指出,處於轉型期的中國,食品安全所暴露出的問題,較多地濃縮了現階段社會發展中的急功近利及誠信缺失,致消費者出現信任危機。孟素荷舉例表示,2011年我國死於交通事故的達6.2萬人,死於食品安全的不到200人,且80%為家庭食物中毒,不足交通事故的1/300,但引起的恐慌及震動卻遠大於交通事故。第五,風險交流是我國食品安全管理框架中最薄弱的一環”。孟素荷還特別強調,這包含三個方面,“和平時期的風險交流”,即公眾科普的缺失;危機事件發生時風險交流的滯後或缺失;對食品安全的宣傳存在許多非科學因素。
全球範圍皆無零風險
不過,食品安全事件也在倒逼中國食品工業加速水準提升。孟素荷指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至今,有34%的不合格乳製品企業被淘汰出局。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後,企業甚至以“豬豬檢測”的誇張方式力求恢復市場信心,行業2011年抽檢合格率在99%以上。2011年全年,全國3895人因食品安全事件受到責罰。
昨天的論壇得到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衛生部、工信部、科技部、農業部等多家部委等的大力支援,且邀請到了來自美、歐、日、英及國際組織一流的專家。IUFoST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TheodoreP.Labuza博士昨天也明確指出,美國的食品安全同樣面臨挑戰;全球著名的食品反恐專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TedLabuza教授則從美國最近發生的食品安全案例出發再三強調,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全球均如此。我們只能長期應對,加大公眾科普,減少百姓恐慌,以化解困境。 (記者 胡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