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之殤:“洋豆”驅逐中國良豆

時間:2012-04-13 16:02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2011年底,國家發改委農經司結束了東北農作物調研之旅。調研發現,東北種植國産大豆的面積比上年減少了1400萬畝,比2009年國産大豆的種植面積減少了2000萬畝。農業部門數據顯示,近兩年來國內80%的大豆需求依賴進口。大豆成為被外資攻佔的第一批農作物。

  1995年以前中國還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從凈出口國到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中國僅用了短短5年。變化之快,黑龍江省農科院前院長、大豆專家劉忠堂稱之為“簡直是火箭速度”。

  一個擁有著五千多年大豆栽培史的國家,市場就這樣被國外的轉基因大豆所取代。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調查,80%以上進口大豆都是轉基因大豆,俗稱“洋豆”。而這些“洋豆”已成為中國的“豆觴”之痛。

  “劣豆驅逐良豆” 形勢逼人

  “大豆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受衝擊最大的農産品。”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表示,在2002年國務院頒布《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之前,我國在轉基因大豆進口上沒有採取任何限制措施。轉基因大豆在歐洲、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和地區遭到限制後,把出口重點放在中國上,加上國內對大豆的需求一直上升,這使“洋豆”在幾年間迅速取代國産大豆,成為榨油市場的主流産品。

  黑龍江省金星村豆農老孫清楚記得,2005年,大家開始覺得種大豆不如種玉米賺錢。“村裏種大豆的人一下從200多戶變成150多戶,然後再也沒漲上去過。”

  “國內許多中小型油脂壓榨工廠倒閉,當年的大豆自然也沒有人收,農民也是叫苦連天。”王小語表示。受傷的油脂企業至今元氣未復。黑龍江全省有100多家油脂加工廠,今年開工的只有5家。

  王小語認為,中國對大豆的需求強勁增長,供不應求,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將持續存在。中國大豆的對外依存度之高使得國內市場深受國際價格波動之苦。

  中華糧網資訊事業部主編郭清保稱,在國內油脂原料進口上,跨國糧商利用其豐富的國際貿易經驗和資金優勢,已基本完成對中國大宗食用油壓榨原料的採購控制,國內壓榨企業都在以進口大豆作為食用油壓榨的原料。在投資建廠方面,A D M、邦吉、嘉吉、豐益國際等跨國糧商在全國近百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持有股份,控制了國內60%以上的大豆壓榨能力。

  業內人士認為,由於國內一些中小民營糧食企業資金有限,很難達到與國外集團軍抗衡的局面,很多瀕臨倒閉。外資就以對民營企業投資、參股等隱蔽方式進入,規避國家政策監管。更嚴峻的是,由於外資的低調和保密,它們對中國糧食産業民營企業的投資規模和滲透程度難以估計。跨國糧商利用其對原料採購的優勢,使中國不僅在國際大豆市場上毫無話語權,而且在國內大豆市場上也失去話語權,大豆進口時間、數量、價格被國外參股控股企業所掌控,國內油脂壓榨業有被外資壟斷的趨勢。

  “洋豆”佔領油脂産業鏈

  2011年12月末,黑龍江大豆收購價約為4元/公斤。對於這一價格,農民和油脂加工企業都無法接受,所以出現了黑龍江大豆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

  據黑龍江大豆協會測算,2011年黑龍江大豆種植成本約合每市斤1.68元,這意味著如果以市價出手,農民每畝大豆獲利不足百元,遠遠低於玉米畝均400元的收益。

  另一方面,對於以國內非轉基因大豆為原料的油脂企業來説,加工生産成本每市斤至少1.95元,目前的大豆市價明顯高於其承受能力,一開工就虧損。所以,他們無力收購。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認為,上述局面恰好體現了國內非轉基因大豆的尷尬處境。這種尷尬,不僅對國內非轉基因豆油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且還給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的種植和推廣造成了巨大障礙。

  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必然迫使“以國內大豆為原料”的油脂企業,轉而進口海外較為廉價的轉基因大豆。

  分析人士警告説,這將對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産業鏈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尤其會造成中國的“豆農之殤”。有業內人士稱 “一滴金龍魚,兩行豆農淚”。

  程國強指出,“如果大面積種植和使用轉基因大豆生産食用油,再大面積推廣噴施草甘膦除草劑,那麼中國現有多種栽培模式及科學輪作制度都將受到影響,也勢必增加大豆病蟲害的發生及防治難度,不利於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屆時,整個中國大豆及豆油産業鏈都將遭受難以估量的重創。”

  轉基因大豆因何肆虐

  值得注意的是,所向披靡的“洋豆”幾乎全部為轉基因大豆。與進口大豆相比,國産大豆的蛋白含量較高,但是出油率低於進口大豆。而轉基因大豆和大豆油之所以能迅速佔領國內市場,主要原因就是轉基因大豆出油率高(一般在19%-22%)、成本低、價格低,而國産大豆出油率為16%-17%。據悉,大豆出油率每差一個百分點,加工10萬噸大豆,效益相差1500萬元。

  豆農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美國、阿根廷、巴西的大豆漂洋過海運到中國,價格卻比國産大豆還低很多?王小語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種植方式不同、産業結構不同以及政府補貼等政策機制不同所致。

  中國大豆多為散戶種植,每戶平均只有3.5畝生産規模,專業大戶也只有150畝,而美國、巴西、阿根廷的平均生産規模在2200畝。兩相比較,外國大豆成本平均每噸要低100-200元。

  國際大公司還建立了從種植農場、貿易公司、港口、船隊、加工廠甚至期貨公司等覆蓋“全産業鏈”的商業體系,佔有明顯的市場優勢。

  與國外轉基因大豆相比,中國大豆生産不具備成本優勢;國産大豆的出油率較低,種植大豆收益較少。與外資“航空母艦”般的産業鏈比起來,中國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産和散兵遊勇似的油脂加工企業,形同“小舢板”。肆虐的轉基因大豆已成為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黑龍江省農科院前院長劉忠堂指出,國産大豆的困局已經不僅僅是行業性危機,已經通過數量方面的極高進口依存度、品質方面的轉基因隱患和産業結構的外資高度壟斷三管齊下,引發對中國糧食安全的擔憂。如果國內大豆産量越來越少,甚至完全依賴進口大豆,中國的大豆供應及飼料工業、畜禽、水産養殖業的發展將面臨不利局面,中國食品營養所需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來源也將存在受制於人的風險。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