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果脯申報市級非遺 現銷售遇冷買者寥寥

時間:2011-12-01 09:37   來源:北京晨報

  老北京人熟悉的“北京果脯”在清末民初就已馳名國內外。昨日舉行的“紅螺食品歷史文化溯源”發佈會正式發佈上述研究成果。記者獲悉,“北京果脯”製作技藝已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研究

  生産歷史追溯至1909年

  溯源工作歷時三年,由來自北京老字號協會、北京財貿職業學院的多位專家組成論證小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著名民俗專家趙書昨天介紹説,通過收集“聚順和”、“聚成永”、“三順”、“天和”、“華達”、“永順城”、“全德昌”等老字號史料,追溯了果脯最早起源於三國時代,佐證了北京紅螺食品有限公司前身為成立於1909年的百年老號“聚順和”。“這是十幾位具有學術權威的專家深入討論後得出的結論,北京果脯生産歷史可追溯至102年前!”

  現狀

  北京人已很少買果脯

  以前,北京果脯曾經是尋常百姓家逢年過節的必備。“少了它就不像過年了。”大學教師呂先生是個地道的北京人,在他的記憶中,吃果脯是件奢侈的事情,“用奶奶給的幾毛零花錢買一袋果脯,是用紙袋裝的,有杏脯、桃脯什麼的,一邊走一邊吃,心裏特美。”

  如今,北京果脯的地位已遠不及當年。記者在京城超市走訪發現,不少商家為包括果脯在內的老北京食品保留了一席之地,但買的人不多。“新鮮水果那麼常見,現在誰還吃這個啊。”沃爾瑪建國路店工作人員表示,一個星期平均能賣出一兩盒,逢年過節銷量好些,“外地人回家願意帶這個當禮品,北京人反而買的很少。”

  廠家

  新品脫胎于老北京小吃

  “明年節慶市場要推10個新品,都是脫胎于原來的老北京小吃。”北京紅螺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效華昨天告訴記者,他們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改良技術,解決了果脯加工糖分吸入慢、糖液較分散、品質不易控制及調整等問題,“休閒化、工業化、功能化,把原來只能即做即吃的老北京小食品變成能保存的休閒食品。”李效華表示,紅螺食品已就“北京果脯”製作技藝提交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申請。

  記者 肖丹

編輯:李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