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市場價格上升趨勢明顯,特別是食品市場國內外“漲聲一片”。從糧食、豬肉、食用油到啤酒、牛奶、速食麵……據有關部門發佈的資訊,2007年10月份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7.6%,其中肉禽及其製品價格上漲38.3%,豬肉價格上漲54.9%,鮮蛋價格上漲14.3%,鮮菜價格上漲29.9%,關於食品漲價問題一時間眾説紛紜 。
對於歷經殘酷價格戰的乳品行業來説,這個冬天吹響的是價格理性回歸的號角。
牛奶調價
行業求生的無奈之舉
對於一個持續健康發展的市場來説,基於原材料成本升高而産生的漲價要比因為惡性競爭産生的價格跳水大賽要科學得多。這個道理正好印證了當下國內市場的牛奶價格上調現象。
2007年第四季度,中國牛奶行業幾乎全盤虧損。特別是歲末最後兩月,乳製品企業誰賣出的牛奶越多,誰就虧損得越厲害。據業內人士介紹,1997年中國大陸第一次出現無菌乳時,250ml利樂磚純牛奶的市場價為3.6元/包;到了1999年,這一産品的售價降為2.5元/包;再到2006、2007年,又降為2.0元/包,有的月份甚至降到1.6元/包,2007年第四季度牛奶價格雖有一定回歸,但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奶賤如水”的悖論。整體來看,10年間牛奶價格步步走低,但成本卻一路攀升……
目前,全球食品零售價格正朝30年來最大年度增幅逼近,全球都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食品價格飆升時期,乳製品行業面臨著全球性的奶源緊缺、飼料漲價、乳清蛋白漲價、白糖漲價、汽油漲價等成本增加因素。
據統計,中國乳製品企業2004年即有1/3以上虧損。龍頭企業的虧損必然累及奶農,統計顯示,2007年中國奶農的虧本率即高達1/3以上。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到2007年11月份和12月份,牛奶價格雖然有所回歸,但如果進行單月核算,中國乳業卻步入了全行業虧損狀態。
變則通,不變則亡。歷經價格戰的殘酷血洗,再加上原材料成本的成倍增加,中國的乳製品行業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邊緣一線。面對整體上漲的市場格局,牛奶調價既是乳製品行業生存下去的無奈之舉,也是扭轉整個行業虧損的一個契機。
持續發展
自己“造血”破解低價困局
“奶賤于水”曾經是乳製品市場價格戰白熱化的標誌性特徵,然而這更是乳業長期過度競爭的惡果。惡性低價競爭,表面上給消費者帶來了實惠,實際上是整個乳製品産業鏈毀滅性災難的導火索。愈演愈烈的惡性競爭讓企業無力承擔生産成本,只能走向倒閉的墳墓,迫使至少1/3的養殖戶虧本,不得不含淚宰牛、殺牛。
為了防止整個乳製品行業崩潰垮塌, 2007年9月,國務院專門出臺了《關於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來扶持乳業的發展。然而,如果只是寄希望於國家投入,恐怕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讓行業回歸到理性健康發展的道路上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乳業長期積累的複雜矛盾,單純依賴政府“輸血”是無法徹底解決的,必須靠增強行業自身的“造血”功能來逐步破解。
中國乳業如何“造血”?關鍵在於市場升級,跳出長期惡性競爭的圈子,回歸市場理性,還企業與奶農一個合理的利益。得以生存,方能謀求發展。通過價格杠桿的調整,保證企業能夠克服原材料上漲的成本壓力,才能讓長期虧損的乳業緩一口氣,整個乳業生態圈才能休養生息,繼續迴圈,才有可能期待它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十年磨一劍
練好內功方能柳暗花明
從1997年到2007年這10年間,幾乎所有食品類價格都有較大幅度的上漲(如豬肉價格上漲30%),惟獨牛奶價格“不升反降”。都説“十年磨一劍”,10年來一路砍價、“奶賤于水”、全行業面臨虧損的現狀已經讓中國乳業“透支”太多。近期的價格調整成為乳業“解套”的第一縷曙光。讓牛奶價格回歸理性,已經成為牛奶行業2008年必須面臨的抉擇,也是中國乳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經過2007年歲末的價格調整,牛奶的價格開始逐漸回歸理性,而調整之後的價格也僅僅相當於1999年的價格水準。
2008年是改革開放30週年,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競爭激烈的開放化市場。國際品牌的強烈衝擊,國內市場的群雄逐鹿,原材料價格的不斷攀升,要想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取得長足發展,就必須練好內功,主動積極地去迎合市場的變化,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
在市場一片漲價風潮中,我們需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用辨證的眼光去偽存真。合乎市場規律的調價是企業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維繫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天平砝碼。顯然,中國市場的牛奶調價是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下的絕地反擊。相信中國乳業在歷經這樣的生死考驗後,定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春。
政策未出臺
各地奶價還將上漲
奶業巨頭搶購奶源成本上漲價格虛高
河南:液態奶一夜間漲三成
記者近日在鄭州市幾家大超市調查後發現,鄭州市民喜歡喝的本地花花牛酸奶一夜之間漲了三成。
據三鹿花花牛乳業有限公司市場部工作人員介紹,200克玻璃瓶裝的酸奶,零售價每瓶由1元漲到1.3元。227克袋裝的純牛奶,價格也由1元漲到1.3元,各種酸奶和純奶的價格漲幅普遍高達30%。記者還了解到,早在去年10月份,包括伊利、蒙牛等在內的多個品牌就已提高了純牛奶的價格。
對此,伊利、光明、三鹿、花花牛等廠家促銷員解釋説,元旦前,廠家便向賣場和超市下達了價格上調的通知,主要是因為奶源緊張和運費上漲所致,如果價格仍不上浮,企業則難以為繼。
河南省奶業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液態奶漲價原因,一是由於國際奶粉市場漲價;二是伊利、蒙牛兩大集團放棄奶粉市場,重新佔據奶源市場,為搶購奶源造成價格虛高。就河南而言,主要是伊利和蒙牛兩大生産企業競爭激烈,導致原奶價格、生産成本大幅上漲。目前,河南市場原奶價格每公斤在2.6元至2.9元之間,但由於伊利目前收購價每公斤在3.0元至3.15元、蒙牛收購價每公斤為3.0元至3.10元,兩家還在不斷的漲價,導致河南原奶市場漲幅已超過61%。
原材料價格上漲經銷商大量囤積
長春:部分超市奶粉缺貨
元旦過後,于女士在長春紅旗街附近某大型超市發現,她經常選購的一款進口奶粉的貨架竟然空了,她之後又去了幾家超市,都沒有買到此款奶粉。不僅如此,其他知名品牌的奶粉也紛紛打出了斷貨標簽。對此,《市場報》記者走訪了長春市幾家超市及商場發現,奶粉斷貨現象普遍存在。
某知名品牌奶粉吉林分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奶粉斷貨是由於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和貨源緊張。由於進口奶粉的原材料主産國,連續幾年遭受自然災害,導致相關奶製品的原料出口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因此國內奶粉市場在原材料供應緊張的情況下,只能不斷以庫存來維持供貨,但面對龐大的消費人群,庫存很快就銷售一空。
“除了原材料緊張的因素外,部分經銷商為了能夠在2008奧運生育高峰年獲得更大的利潤,大量囤積貨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奶粉市場斷貨的現象。”一位業內人士披露。
該人士認為,在奶源減少的情況下,供求關係決定了漲價的趨勢。如果奶粉市場長時間處於貨源緊缺的狀況,那麼相應的市場價格也會不斷提高,囤貨者也會因此獲得更高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