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産業的十年改革:成就最搶眼的繁榮

時間:2012-10-31 08:49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資本市場也出現了波瀾壯闊的“文化産業板塊”,浙報傳媒(600633.SH)、財訊傳媒(00205.HK)、北青傳媒等15家上市企業成為主力軍,流通市值合計達385億元人民幣,佔全體出版發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46%。2012年,人民網上市,成為第一家在國內A股上市的新聞網站。

  文化産業,從未如此“富足”。2011年,我國文化産業總産值超過3.9萬億元,佔GDP比重首次超過3%,文化産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

  “大片”崛起

  1999年,中國電影的出品量和票房都跌到了歷史最低谷,電影幾乎面臨即將消失的絕境,連電影人自己都在懷疑,在家家都有電視的新時代,電影是否還有必要存在?

  2001年,李安的《臥虎藏龍》改變了一切。這部“華語電影巔峰之作”,讓中國觀眾感受到了電影院裏看山水畫和飛檐走壁的視覺快感,也讓剛剛進入電影界,並與張藝謀展開闔作的製片人張偉平看到了無限商機。

  2002年,《英雄》橫空出世,《臥虎藏龍》中的“噱頭”被進一步放大,古典武俠、明星陣容、色彩衝擊、武打特技……有人評價,《英雄》是升級版的、中國式定制的《臥虎藏龍》。

  張偉平曾直言,《臥虎藏龍》的成功給予他勇氣,他豪擲千金、積極融資,創造了3000萬美元投資、1000萬電影行銷宣傳和240萬美元貼片電影廣告的“三高”紀錄,當然,回報更為豐厚,2.5億票房回收。

  《英雄》讓張偉平有了中國電影“製片第一人”的美譽,也讓中國電影看到了商業化運作的威力,自此,電影行銷成為必修課,製片人中心制登上舞臺,大投資、大宣傳成為趨勢,中國電影從氣勢磅薄的武俠片啟程,走進“大”時代。

  “《英雄》是中國電影産業上的一個重大拐點,是中國電影通向一個産業方向,是起到重大商業影響的一部重要影片。”上海電影集團總裁任仲倫評價説。

  與此同時,2002年,中國電影啟動院線制改革,不但直接催生了中國大中城市商業中心區多廳化影院的快速建立,培養了都市人群的觀影習慣,而且打破了此前國內電影市場的行政分割和地域壟斷,建立起良性運轉的電影市場機制。

  萬達電影院線、UME國際影城、新影聯院線等相繼成立。據文化部公佈的數據,2003年,中國電影銀幕數增加了715塊。

  院線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電影市場環境,中國電影真正進入了市場運作時代。

  中國電影市場的復蘇迅速吸引了“外來客”。2003年11月5日,《駭客帝國3:矩陣革命》全球首映。對於中國大陸觀眾而言,這一天非比尋常,中國100家影院第一次與紐約、東京、倫敦、柏林的影院同步放映外國大片。8000萬元的票房收入,中國電影市場閃現金光。

  2004年,國産大片終成規模,《十面埋伏》、《功夫》、《天下無賊》……15億票房收入,比上一個年度增加了50%,國産片終於佔到了總票房的半數以上,首次戰勝進口片的吸金大法。

  2009年9月27日,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登陸深圳創業板市場,成為“中國電影第一股”,民營文化企業大放異彩,“巨頭”誕生。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