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回歸”何處? 代表委員聚焦樓市“五大懸念”

時間:2012-03-05 10:11   來源:新華網

  懸念三:樓市調控如何避免誤傷剛性需求?

  〔焦點〕“新國八條”出臺之後,銀行普遍提高房貸“門檻”,一些地方還設置戶籍購房門檻,有人據此質疑調控傷及首套房或改善房購買者的利益。如何避免樓市調控誤傷剛性需求?

  〔觀點一〕梁季陽委員:國家的政策中明確要求保護首套房購買者利益,但是一些銀行部門“明漲暗調”加大購房成本,這其中有多少是“以調控為初衷”,又有多少是“趁火打劫”?因此,我建議對首套房仍執行優惠政策,降低首付額度,並執行貸款優惠利率。銀行資金“有保有壓”沒錯,但必須擔負社會責任。

  〔觀點二〕胡昌升代表:要逐漸實現從行政強制手段向市場經濟手段的過渡。樓市調控倒逼地産商放緩開發步伐、信貸緊縮推高開發成本,兩方面都影響到正常的市場需求。調控政策不能著力於“控”,而在於“調”與“疏”。

  〔點評〕剛性需求不同於投機需求,現在不釋放不等於將來不釋放。如何進一步探索“打壓投機、扶持剛需”的差別化政策措施,避免剛性需求聚集而成為推動下一輪漲價的因素,對今後的樓市調控提出更高要求。

  懸念四:限購令“鬆綁”有無時間表?

  〔焦點〕限購令作為樓市調控的“權宜之計”實行已滿一年,雖然“一劍封喉”,但行政化手段的弊端決定了它並非長久之計。限購令何時會退出?

  〔觀點一〕山東財經大學教授郭松海委員:限購令沒有很快退出的可能性。退出需同時具備兩個前提條件:政策“彈藥”完善齊備與房價合理回歸,但現在兩個條件都尚未滿足;況且全國個人房産資訊聯網也並非朝夕之間,還是先把這些工作做好吧。

  〔觀點二〕河南弘昌集團董事長陳世強委員:考慮到限購令的確對剛性需求和市場經濟産生一定負面影響,可考慮在一到兩年之後酌情退出。如果調控成果明顯,當房價增幅降低到一定程度時,限購令自然會放開。

  〔觀點三〕中央財經大學賀強委員:還是要看房價什麼時候回歸到合理水準。限購跟北京限車一個道理,如果不限制,會堵得開不了車。當然,限購不能長期實施,長期來看,人口紅利沒了,年輕人越來越少,閒置住房越來越多,再加以限制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點評〕與“限購令”相比,房地産改革的制度性建設才是長遠之計。傳統的調控方法可能導致“屢調屢漲”,解決供求矛盾才是根本之道,比如保障房建設,當務之急是如何較快增加保有量,如何做到真保障。

  懸念五:部分地市“微調”會否挑戰調控效力?

  〔焦點〕限價令鬆動、限購態度“曖昧”、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近日頻頻出現的地方樓市“微調”引發爭議。如何避免“小動作”衝擊調控效果?

  〔觀點一〕郭松海委員:“小伎倆”頻出凸顯地方的“焦慮”和“沒底”。樓市交易不景氣、交易量下滑,地方面臨較大財政壓力,所以有一些試探性調整。這種調整會影響市場對樓市調控的心理預期,但影響力很微弱,全國樓市調控鬆動的基礎並不存在。

  〔觀點二〕陳世強委員:“小動作”雖是個例,但説明樓市調控進入了關鍵期,調控如果含糊或鬆動,有可能引起跟風。但這也給我們一個警示,商品房限制太嚴會是一潭死水,樓市調控需更明確“有保有壓”、保障房的接續必須跟上。

  〔點評〕2012年樓市調控面臨新考驗,利益各方“博弈”加劇,一方面要紮緊樓市調控的政策“籬笆”;另一方面要讓政策更具前瞻性、靈活性、多樣性,讓“擦邊球”無處遁形。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