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之危與機

時間:2011-09-27 09:13   來源:證券市場週刊

  3月“瘦肉精事件”曾經讓市場對雙匯發展前景産生較大爭論,我的觀點很明確,該事件本身對雙匯並不構成實質影響。這裡不再重復一些當時經常討論的企業道德、事件直接導致的損失範圍、影響等話題,因為在我看來,長期而言,行業與企業特性才能起到更加決定性的作用。

  市場地位難撼

  首先,雙匯所處的行業利潤率極低(10%的毛利率)、行業自身增長緩慢(5%不到,肉製品、屠宰、鮮肉都具有需求穩定而增長緩慢的特點,與奶製品行業不同)、需要靠大規模投資驅動(固定資産比重超過30%,且投資規模以幾十億元計)、競爭依然極其激烈(幾大巨頭之間,以及大量的地區性企業之間),很難産生強大的新進入者。因為這個行業想賺錢比較困難,必須靠吞併其他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而不是靠行業本身快速發展,誰都有機會分一杯羹。誰會將幾十億元的資本投入到這麼一個賺錢很困難的領域呢?

  何況,這個行業的發展特徵決定了精細化管理能力極其重要,否則再大的投資規模也可能無法賺錢,因為凈利潤率不過三四個百分點,管理稍微粗放一點,利潤就被吞沒,這不是後來者一蹴而就,舍得投入就可以簡單達到目的的。

  其次,當前的市場格局是:第一集團軍三四家,雙匯、雨潤食品(01068.HK)和金鑼等,排在後面的企業從規模、品牌知名度、精細化管理、銷售渠道等方面來比較,都遠遠落後於第一集團軍。但第一集團軍本身的市場佔有率(屠宰+肉製品)卻已然非常低。僅就屠宰業務而言,雙匯、雨潤、金鑼三家的市場佔有率不到10%,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屠宰龍頭佔有率超過50%;肉製品在發達國家中佔肉總産量的40%-50%,而國內這一比例也不足10%,其中最大3家企業的佔有率也不過20%多。但因為這個行業利潤率極低,且肉製品、屠宰行業的需求差異化程度很小,不像餐飲、化粧品等行業極具個性化,很難有哪個品牌一網打盡,因此,該行業的本質特徵要求寡頭壟斷,規模及份額競爭是必然。國外發達國家的數據也印證了這點。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該行業格局的穩固性不易打破,而表面穩固的“巨頭”競爭背後其實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資産週轉能力強

  至於行業毛利率太低,我認為這不是問題。行業本質決定其不可能高毛利,而且低毛利恰恰構成對競爭者的壁壘,如沃爾瑪。

  反而,資産規模不斷膨脹,費用率的穩定能力(利潤率穩定,甚至是規模效應下的小幅提高),以及在越來越大的資産基礎上總資産的週轉能力,這才是快速消費品行業最核心的競爭要素。

  況且,據公司資料顯示,在雙匯集團整體資産注入後,其綜合毛利率有望從當前的不到10%提升到17%左右。

  從長期的運營數據和當前的市場競爭格局來看,雙匯在屠宰和肉製品産銷量、銷售渠道的完備度等方面都體現出強大的競爭優勢。以集團業務來衡量,其屠宰業務居行業第二,高溫肉製品壟斷60%以上的市場,低溫肉製品也一躍成為行業第一。

  從歷史財務數據來看,雖然雙匯屬於典型的固定資産驅動型企業,但是除了2002年增發6億元,其他時候一直是靠自身滾動發展,且現金流狀況相當好,截至2010年,短長期銀行借款極少,也無債券負債,財務費用極低,長期大比例分紅,且現金流凈額與利潤的比值也始終穩定在1.1-1.3之間。

  作為快速消費品,其以不到10%的毛利率而穩定住了3%-4%的凈利率,而且這還是在2001年毛利率水準從15%一路下滑的背景下實現的;同樣屬於快速消費品的伊利股份(600887.SH),其30%的毛利率僅獲得不到4%的凈利潤率。另外,雙匯的總資産週轉率則從2.12%上升到5.89%。這説明其在不斷強化規模效應、突出精細化管理方面的特徵體現得相當明顯。特別是佔流動資産30%以上的存貨,由於豬肉製品存在有效期問題,且雙匯的産品涉及屠宰、生豬、肉製品幾個互為因果關係的環節,對於存貨的掌控和及時調度能力是確保其盈利能力的一大關鍵因素。

  表中顯示,在一個跨度將近10年的週期內,在總資産自2001年的16.17億元擴張到2010年的67億元的背景下,雙匯總資産的週轉率也同步大幅上升了2.77倍。在資産負債率基本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通過極大提升資産運轉效率,大幅降低費用率,使得凈資産收益率一路攀升至30%以上。這種財務特徵體現了快速消費品“低價、快銷”的行業特徵,也與其業內聞名的ERP系統等精細化管理的特點非常相符。

  不屬於“未來優勢型”公司

  在集團整體資産注入以及新一輪大規模擴張,以及長期制約企業發展的管理激勵體系問題修正後,雙匯下一步的發展相當值得關注,同時也應當關注其偏負面或者自身固有的經驗風險。

  首先,這是一個極其乏味、非常傳統、缺乏概念和想像力的行業,基本上很難得到市場的熱捧。所以對於追求爆發性和估值彈性的投資人而言,投資這類行業恐怕要失望。

  其次,隨著雙匯的經營攤子越鋪越大,開始貫穿行業的整個上下游,其所面臨的經營挑戰也越來越大。這次危機雖是發生在“集團下屬子公司”,但實際上整個集團都擔負著很大的管理挑戰,不僅限于食品安全本身,也涉及到業務之間如何協調發展。特別是“瘦肉精事件”後,雙匯表示要大力介入養殖業,而養殖業的風險相當高,利潤率又相當低。具體介入到什麼程度,公司沒有明確宣佈,值得進一步關注。而且,“瘦肉精事件”後公司決定實行“頭頭檢”。據對雙匯董事長萬隆的訪談,“頭頭檢”將增加公司的成本4億多元,且隨著屠宰業務量的增大還將擴大。這兩個因素將對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多大影響,值得持續的關注。

  特別是,雙匯集團在短短的20多年內從年銷售收入不足1000萬元發展至突破500億元,領導者萬隆先生居功至偉,從本次事件來看萬隆也依然是一言九鼎的精神領袖。但萬隆畢竟已年屆七十高齡,沒有萬隆的雙匯會怎樣?雙匯的成功主要基於管理機制的可靠,還是萬隆個人超群的能力?在這樣一個利潤微薄且競爭激烈,管理層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行業裏,這不能不説是個未知的疑問。

  最後,長期以來雙匯的ROE都是穩定上升的,目前達到30%以上的歷史高點,PB約10倍以上。而上面的數據分析表明,雙匯目前已經處於非常高的經營水準之上,再大幅提高的潛力比較有限。這表明公司未來的投資收益將主要取決於其資産注入、産能大幅擴張后盈利能力能否保持在高位,以及業績的持續成長推動。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它肯定不屬於“未來優勢型”企業,未來估值的提升將非常有限,甚至有可能隨著行業佔有率的逐漸集中而向下修正。

  另外,至今為止,集團資産注入還未實現,這一方面如有什麼波瀾,一切推論可能將重新改變。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