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委員冀望兩岸文化互動“提速升級”

時間:2010-03-09 08:5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 題:文脈相承共薪傳 海峽匯流催潮生——兩會代表委員冀望兩岸文化互動“提速升級”

  新華社記者 陳鍵興 譚晶晶 許雪毅

  “文化的中國,只有一個,不必分,也分不開。”數十載,政治的對峙,海峽的隔阻,都無法讓文化中國的版圖斷然撕裂,誠然如臺灣詩人痖弦先生所説。而今,兩岸關係已步入了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在翹盼已久的“三通”締造出“兩岸一日生活圈”的同時,兩岸文化交流也激情開啟了雙向互動的嶄新格局。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刻論述了文化的深刻內涵,讓許多為兩岸文化交流奔走多年的代表委員深受感動。面對跨越海峽的宏大時代舞臺,他們更加充滿信心,構思著新的交響樂章,期盼著兩岸文化互動“提速升級”,催生出動人的文化浪潮。

  (小標題)化隔閡增認同——文化之橋融合兩岸

  “兩岸相聲曲藝界有著共同的目的,就是為兩岸的中華民族同胞播撒歡笑。”全國政協委員、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笑著對記者説,他給一張兩岸同行合影起了個題目:”您看,這哪像是兩個單位的?”

  姜昆曾與大陸曲藝同行多次赴臺演出,幾乎每次都要加演數場。他告訴記者,近年來,兩岸曲藝交流更加頻繁,不僅你來我往,還合作同臺演出,目前正在籌劃今年中秋前後在閩臺兩地舉辦“兩岸笑星高峰會”。

  過去一年,兩岸互訪演出市場紅火,大陸不同類型演出團體頻繁“登臺”,讓臺灣同胞在島內就能享受異彩紛呈的文化大餐,而臺灣表演機構也接踵“登陸”,表演的節目受到大陸觀眾的喜愛。

  “當前,兩岸文化交流呈現前所未有的熱絡局面,這有利於更好地促進兩岸之間的融合。”全國人大代表陳正統多年從事閩臺文化研究。記者找到他時,他正和全國人大代表、臺盟中央常務副主席汪毅夫談論臺灣魔術師劉謙。他們都很喜歡劉謙的表演,並認為這是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一個好例子。

  陳正統還舉例説,近年來,不少臺灣電視劇在大陸熱播,而島內觀眾對大陸電視劇也青睞有加,這種通俗文化的交流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增進了兩岸普通百姓的相互了解。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吳能遠多次赴臺灣中南部考察。他認為,當地基層民眾來大陸的機會少,加上受到“臺獨”勢力蠱惑,對大陸不了解、認同感低,因此,加強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對拉近他們與大陸同胞的心靈距離,有著特殊作用和意義。

  近來,一位臺灣青年所寫的《我們臺灣這些年》熱銷大陸,而以上海世博為題材的書籍在臺灣也受到追捧。此外,一項名為“臺灣想知道”的網路活動風靡兩岸校園,青少年借由貼圖互相回答問題,融融溫情洋溢在虛擬世界裏,悄然跨越了那道鴻溝。

  人們愈加體認到,交流中呈現的”大同”能夠增加認同,而反映的”小異”則能夠增進了解、化解隔閡。

  承傳統續薪火——文化責任並肩擔當

  “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是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共同的責任。”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早在1992年就第一次赴臺演出,臺灣票友對京劇國粹的熱誠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年,梅葆玖率弟子主演京劇交響樂《西施》,追隨他已有18年的臺灣弟子魏海敏也登臺演出。在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上,魏海敏主演的新編京劇《金鎖記》與臺灣另兩部劇目收穫特別榮譽獎。這被評價為標誌著兩岸戲劇界相互借鑒學習進入更高層次。

  同樣在去年,轟動兩岸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大事無疑是兩岸“故宮藏品”在臺北實現時隔一甲子的“團聚”。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向記者透露,兩岸故宮博物院今年將共同重走文物南遷路線,併合辦明永樂、宣德時期文物展,而兩院交流也正走向制度化、常態化。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畫家何水法今年的提案也與兩岸文物“合璧”有關,他希望促成分藏在浙江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前後半卷,“重聚”在作品誕生地浙江富陽展出。

  去年兩岸首度在臺合辦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展,大受好評。全國政協委員、民俗學者、知名作家馮驥才告訴記者,兩岸民俗學界合作密切,大陸學界邀請臺灣學者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産田野調查正在進行。

  他説,兩岸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弘揚中加強交流合作,能夠讓兩岸同胞從共同的民族文化中找到共同的理想、生活願望和共同的精神基因。

  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是聯結兩岸中國人最牢固的精神紐帶,是凝聚兩岸同胞共同進步的精神財富,兩岸文化人正攜手擔當起共同的責任。

  促合作共提升——文化産業風生水起

  近年來,兩岸電影産業的合作備受關注,從兩岸演員更多地聯袂出演到兩岸導演聯合執導、兩岸電影人相互監製影片,互動漸趨深入,由此合力拉高了華語電影在固有市場和海外市場的溫度。

  “這幾年我們看到臺灣電影新生力量的興起,他們可能在今後幾年會改變臺灣電影業態的面貌,原因之一是他們對大陸市場並不漠視。”全國政協委員、電影導演尹力對記者説。

  他表示,得益於國家對電影産業的政策支援,大陸電影市場發展迅速,這是兩岸電影界都已看到的機遇。而包括兩岸三地電影導演研討會、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等交流機制的建立增進了兩岸電影人的團結,也使大家對業態發展的觀點不斷融合。

  這位曾執導兩岸題材影片《雲水謠》的導演認為,融合併不是要抹殺個性,合作是為了共同提升。他説:“交流越多,彼此的界限也越模糊,華語電影市場的融合正在路上,但我們也共同在思考如何在融合中保持臺灣電影自身的傳統特質。”

  擔任福建省新聞出版局局長的全國政協委員郭振家日前透露,“海峽書局”今年下半年將正式掛牌,擬在大陸主要城市和臺灣全島布點,販售臺灣和大陸的原版書籍。這是兩岸出版産業一項新的嘗試。

  上海世博會的腳步日益臨近,這被認為是兩岸文創産業合作面向世界的絕佳舞臺。可以期待,今年兩岸文化産業合作將大步向前,影視、展演、出版、設計等等領域都有著敞闊的市場空間,將吸引大批兩岸精英聯手創業。

  與共同傳承相呼應,以文化為題,以産業為徑,兩岸合力將可有效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能見度。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認為,面對全球創意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如何加速兩岸文創産業合作成為兩岸之間一項迫切性的課題。

  聚智慧建制度——文化有益化解分歧

  “文化交流應該作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兩岸關係發展的突破口,加強文化互動既是兩岸文化事業和産業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能為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吳能遠委員説。

  來自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陳成秀、許榮茂在參加港澳委員聯組討論時,都著重闡述了對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重要意義的理解。此外,臺盟中央提交的相關提案中也述及文化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深刻作用。

  文化被視為“軟實力”,置於兩岸關係課題下,文化也不僅是詩詞歌賦、潑墨山水、生旦凈末,其中承載的精神內涵更可為兩岸關係諸方面向好發展提供軟性的“營養液”。

  和合之道、求同化異、包容共濟……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解決好兩岸問題的智慧源泉。大陸學者于丹就提出,兩岸民眾因長久疏離,可能存有一些負面情緒,但兩岸文化同體共生,儒家思想就提供了化解兩岸分歧的行為準則。

  吳能遠在此次帶來的提案中建議,相關部門應著手制定兩岸文化交流10年規劃,確定階段性目標,豐富交流內涵。他還希望,兩岸文化交流合作議題能適時擺上海協會與海基會協商的桌面。

  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正常化、規範化需要有制度化的保障,對此,兩岸各界的共識正在不斷凝聚。相對於兩岸經濟關係的前進步伐和趨向,兩岸中國人也共同期盼著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朝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方向闊步邁進。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