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臺灣網紹興12月18日消息(記者 陳黎琴 石婧斐) 著名的“鑒湖女俠”秋瑾在紹興從事革命活動,不僅為大陸民眾所熟悉,在臺灣也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今年11月紹劇《秋瑾》應邀赴臺北公演,受到臺灣票友們的熱烈歡迎,不少浙籍臺胞對紹劇感情深厚,紹劇赴臺的演出解了他們的“相思之苦”。本網記者專訪浙江紹劇團,探尋紹劇與臺灣之間深厚的淵源。
紹興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從這裡走出去的名人數不勝數,有文學巨匠魯迅、學界泰斗蔡元培等,同時紹興也是知名的臺胞旅遊熱點,涉臺文物相對豐富。由臺灣民眾出資興建的大禹陵就在紹興東南區會稽山,每年,兩岸民眾都會到此舉行祭祀活動。著名的“鑒湖女俠”秋瑾在紹興從事革命活動,不僅為大陸民眾所熟悉,在臺灣也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綻放在臺灣舞臺上的戲劇之花
今年11月7日、8日紹劇《秋瑾》應邀赴臺北公演,受到臺灣票友們的熱烈歡迎,為紹臺交流打開了另一扇窗戶。12月16日,記者一行來到了浙江省紹興紹劇團,專訪了劇團團長和紹劇《秋瑾》主角秋瑾的扮演者施潔凈。
赴臺北演齣劇目紹劇《秋瑾》(你好臺灣網 陳黎琴 石婧斐 攝)
秋瑾與臺灣淵源深厚
作為辛亥革命“三烈”之一的秋瑾女士,辛亥革命時期在紹興從事革命運動,1907年7月被捕,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就義。秋瑾“身不得男兒烈,心卻比男兒烈”的精神深受兩岸人民敬佩,在兩岸都擁有很高的聲譽。
秋瑾本人也與臺灣有著深厚的淵源。秋瑾的祖父秋嘉禾,曾任臺灣鹿港同知,二伯父秋曰覲,曾任臺灣噶瑪蘭通判;秋瑾的父親秋壽南曾任臺灣撫院文案,秋瑾在12歲時,曾隨母親及兄妹到臺灣住了三個月。秋瑾的女兒王燦芝晚年定居臺灣,直到1967年去世。
紹劇《秋瑾》集中展現了秋瑾在大通學堂任教到被捕就義這段時間的生活經歷,全劇1小時50分,共7場。2007年,秋瑾就義百年之際,浙江紹劇團排演了該劇,曾獲得浙江戲劇節大獎,之後赴京演出,得到在場臺灣觀眾的歡迎,並於今年接到赴臺北演出邀請。
臺灣觀眾為秋瑾扮演者施潔凈送上自己的詩作(紹興市委宣傳部供圖)
臺灣觀眾爭相與秋瑾扮演著施潔凈合影(紹興市委宣傳部供圖)
臺胞感嘆仿佛又回到家鄉
《秋瑾》是紹劇大戲的首次赴臺演出,也是紹興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民間對臺文化交流。據團長朱燕介紹,包括舞美、樂隊、演員等70人整團赴臺,除紹劇《秋瑾》外,還帶去了秋瑾書畫作品展。出發前,劇團心裏一點底也沒有,沒想到在臺灣演出後一炮打響,團長朱燕表示,“第一天演出結束後,我就對第二天的演出非常有信心”。
不少浙籍臺胞小時候看過紹劇,對紹劇感情深厚,但在臺灣多年一直沒有機會看到紹劇,紹劇《秋瑾》的到來,為他們解了“相思之苦”。許多臺胞不禁感嘆親切又過癮,稱通過戲臺又回到了家鄉。劇中涉及到不少紹興城內場景,包括八字橋、大通學堂、和暢堂等均被悉心地原景再現,許多臺胞看到後,忍不住熱淚盈眶。“這些再現的場景是很多臺下觀眾小時候就熟悉,長大後卻多年不見的地方,儘管是舞臺上的場景,但很多人都表示感覺很親切,仿佛又見到了故鄉,有些觀眾第一天看過後,第二天又來,還特地帶著兒孫過來,邊看戲邊介紹家鄉。”團長朱燕説。
兩天的公演讓紹劇《秋瑾》紅透臺北,也讓紹劇在臺北颳起了一陣不小的熱潮。劇中秋瑾的扮演者施潔凈告訴記者,每次公演完臺上就站滿了觀眾,他們從臺下涌上臺,又是鮮花又是合影。一位名叫朱自力的學者,在演出結束後,將自己撰寫的一篇《漫雲女子不英雄——秋瑾》送給施潔凈並與她合影留念。很多臺灣觀眾也提出希望劇團能夠帶來更多精彩的傳統戲和現代戲,並可以去到臺灣其他地方演出。劇團返回後,還有臺北票友同劇團保持聯絡,並熱情表示有機會要帶子女來紹興學習紹劇,了解祖國的傳統戲曲藝術。
“通過這樣的機會讓更多的臺灣同胞了解祖國傳統的戲曲文化,讓臺灣同胞通過‘鄉音’産生對家鄉更加直觀的體會和感受,紹劇首次赴臺演出可以説是不虛此行。”朱燕團長説,相信有了這次《秋瑾》赴臺的成功經驗,紹劇下次赴臺將更加精彩,她對紹劇在臺灣的票友市場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