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兩岸服貿協議是臺灣當局政策溝通的一堂課

時間:2013-07-15 13: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道,海峽兩岸在6月21日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不過隨即引發臺灣島內的質疑與反彈。

  臺灣當局為此動員溝通澄清,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強調,服貿協議並沒有開放大陸勞工赴臺,對於管理階層赴臺也有多項限制,不可能形成“投資移民”,但卻可以創造臺灣勞工的就業機會。

  高孔廉解釋,臺方對大陸開放的産業中,有2/3都只是低標開放,開放項目也是採取“正面表列”的原則禁止、例外開放作法。部分則採有條件開放,例如只能入股、不能控股,或限制開放家數與業務範圍。

  面對臺灣部分産業界的反彈,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鈞説,無法相信為什麼臺灣會閉關自守,不相信自己的競爭力。

  在臺北市四平街經營酸菜白肉火鍋店的黃老闆則對“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説,如果本身有實力,就不用擔心那麼多。黃老闆説:“你自己本身有實力的話,可能擔心就不會那麼多,畢竟我們用的都是臺灣的食材,就是臺灣的口味……外地赴臺灣之前有幾家烤鴨、魚頭甚麼的……到最後還不是沒了……”

  黃老闆説,先前也有不少陸客到店裏消費,都説雖然酸菜白肉是北方食品,不過臺灣的做法就比較細膩、大陸比較粗糙,感覺還是臺灣的比較好。

  另一方面,也有聲音擔憂一但開放大陸的服務業市場,可能造成臺灣優質人大量吸往大陸的磁吸效應,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對這點則認為,真正的人才原本就應該為全球所用,才能大大發揮,他反問“難道要(人才)一直被鎖在臺灣嗎?”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賴士葆坦言,能取得這樣的結果其實已經難能可貴,不過為何引來反彈?回顧談判簽約過程,臺“陸委會”與“經濟部”對內容始終諱莫如深,面對媒體追問多半輕描淡寫一語帶過,也難怪到真正簽約時會引來朝野與産業界的震撼與反彈。

  賴士葆表示,相較于3年前ECFA正式簽署之前,主管機關早已推出各式文宣,縱然協議文本依據慣例須保密,但事前的“預防針”從沒少過,執政黨面對在野的質疑與挑戰也能正面回擊。

  賴士葆表示,行政部門溝通不夠,更少了一點政治嗅覺。

  不過面對在野黨要求採取“逐條審查、逐條處理”,海基會秘書長高孔廉及“經濟部長”張家祝紛紛表達可能造成毀約的擔憂時,王郁琦仍堅稱不願臆測最壞結果,並強調那不一定會發生。

  報道説,海峽兩岸歷經60年的對峙,政治、軍事上的“恐”在臺灣社會難以抹滅,隨著大陸的經濟實力崛起,更形成經濟上的“恐”。

  雖然賴士葆指出,臺灣對大陸的投資已達1300億美金,但大陸赴臺投資只有7億,主因就是兩者市場的規模太過懸殊。不過只要遇上兩岸議題,每每成為在野陣營挑戰臺灣社會敏感神經的話題,主管部門隨時應該如履薄冰,和朝野、業界和社會大眾保持溝通與互動。

  報道説,兩岸接下來還要洽簽衝擊面更廣的協議,推動貿易過程中的種種開放措施也會面臨反彈,執政者必須在國際慣例和對內溝通間尋找合理的平衡點。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