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信良是臺灣政治人物中的異數。年輕時,他是國民黨的青年才俊,卻不肯循規蹈矩,脫黨參選桃園縣長;後來他加入民進黨,兩度當選黨主席,但因“大膽西進”等主張被視為“泛藍”甚至“深藍”人士。他主張“兩岸經濟一國是必然趨勢”,多次到大陸訪問,1999年因理念不合退出民進黨;2008年,民進黨“大選”失敗後,許信良重返民進黨,擔任顧問。年屆七旬的他多次角逐“大選”,雖屢屢碰壁,但仍堅持參選。《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在臺北專訪了這位臺灣政壇“太了解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環球時報:您前不久以“臺灣現在怎麼辦”為題發表萬言書,提到兩岸應進行政治對話。政治對話對臺灣有什麼意義?馬英九稱,政治對話不是臺灣現在民意所需,您怎麼看?
許信良:政治對話是不是現在臺灣民意所需,要看如果不進行兩岸政治對話,會不會影響到兩岸經貿往來,會不會影響到臺灣民眾的利益。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從簽署到現在好幾年了,兩岸最重要的貨物貿易協議都還沒有完成,兩岸的自由貿易不知何時可以達成。這對臺灣民眾利益來説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不進行兩岸政治對話將影響到這些重要的事情,那就應該是臺灣民意所需。馬英九先生真的認為今天兩岸經貿往來沒有受到影響嗎?
再從國際形勢看。從2005年連戰先生訪問中國大陸後,很難得地建立起初步互信,但這互信還不夠強、不夠深。美國近幾年提出亞洲再平衡政策,日本政壇右翼化,又發生釣魚臺(臺灣稱釣魚島為釣魚臺)主權歸屬問題,中日關係緊張。在這樣的國際政治背景下,臺灣的態度很容易引起中國大陸的疑忌。如果沒有兩岸政治對話,一些小事情就可能破壞兩岸政治互信。要問馬先生,兩岸政治互信真的沒有問題嗎?
環球時報:馬英九第二任期已過去整整一年。有人認為,這一年來兩岸關係陷入政治僵局,您怎麼評價?
許信良:馬英九先生在第二任期後,公開反對兩岸政治對話,反對臺商到平潭投資,馬英九當局稱到平潭投資就是支援中國大陸“一國兩制”。以臺灣領導人身份,發表這種講話是非常不必要的。事實上,不願意做,你可以保持沉默,公開反對是會傷害到兩岸關係的。我個人認為,公開反對政治對話,已經傷害到了兩岸政治互信。再有,與兩岸事務相關的“陸委會”、海基會,馬先生第二任期換了兩個完全不了解大陸的人來主持。這意圖很清楚——不想讓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要凍結兩岸關係。這種態度兩岸關係會圓滿嗎?
環球時報:最近一年多,謝長廷等民進黨人士先後訪問大陸,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許信良:我非常支援謝長廷先生訪問大陸,我個人鼓勵且樂見民進黨內有人努力想改變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謝長廷是民進黨內極少數對兩岸關係有進步主張的人。他提出以“憲法各表”替代“一中各表”。你不見得喜歡他的主張,但不管怎樣,他很認真努力地想要解決民進黨與中國大陸的交往障礙,不管能不能成功,都是值得鼓勵的。
環球時報:民進黨的一些智庫與大陸的學術機構合辦兩岸論壇,這算政治對話嗎?
許信良:謝長廷先生主持的臺灣維新基金會與大陸學者到香港辦論壇,我認為這就是政治對話。政治對話不是一定要有結果。我們想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即使不能解決,我們也可以討論。所以,政治對話絕對是有益無害的。2005年連戰先生與胡錦濤先生會談就是一場成功的政治對話。所以我想不通,馬英九先生為什麼不願意兩岸政治對話。
環球時報:對於民進黨最近組建的“中國事務委員會”,您有什麼評價?
許信良:我對“中國事務委員會”蠻失望的,這是虛應故事,不是積極解決民進黨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問題。首先“中國”事務,就把“臺灣”與“中國”對立。你是想解決問題,結果是在製造問題。如果不是為處理與大陸交往的障礙,這個機構就沒意義。促進民進黨與大陸的交往,進而促進兩岸的交流交往,這才是它應該的宗旨和角色。
環球時報:相比于國民黨,民進黨與大陸接觸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許信良:民進黨沒有歷史包袱,與共産黨沒有歷史恩怨,民進黨繼承了臺灣的歷史情結,代表的是臺灣作為移民社會的歷史情感。但民進黨的問題在於完全不了解中國大陸,以為共産黨是可怕的、恐怖的,脫離現實。
我一直認為,兩岸可以借鑒歐洲經驗,不能從歷史中求答案,而要從現在的、未來的利害關係出發。歐洲很多國家如德、法歷史上很敵對,但他們有共同的經濟利害,就可以聯合在一起。歐盟模式首先在經濟上變成一個共同市場,而後建立一個管理共同市場的政府。共同的關稅、共同的貨幣、共同的國防、共同的對外關係,人員、經貿、資金往來都沒有界限,可以説,歐盟現在就是一個國家啊。與歐盟相比,兩岸有更多相同。所以,依循歐盟模式,沒理由説,歐洲可以建立起一個新的國家,兩岸就不可以?
兩岸問題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管理者能解決的。奉公守法的管理者不會改變,沒有想像力,也不會有歷史使命感,讓他們突破是很難的。
環球時報:最近民進黨中生代提議,要舉辦“中國政策辯論會”,您怎麼看?
許信良:首先我很高興民進黨舉辦辯論會。無論是關起門、還是開著門,民進黨都要進行徹底的兩岸政策大討論。既然黨內對兩岸這個重大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就要公開辯論。1998年,我擔任民進黨主席時,當時民進黨在地方選舉中贏了13縣市,執政的地方人口占臺灣總人口的2/3。我認為兩岸問題是臺灣所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因此做好在臺灣執政的準備,要進行兩岸問題大討論。一方面,通過討論找出結論,尋求多數人支援的共識。另一方面,討論有利於我們獲得臺灣民眾的支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功處理兩岸問題。(本報駐臺北特派記者 孫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