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汪辜會談”20週年:金甌久分終必合

時間:2013-04-22 14:21   來源:台灣網

  【紀念“汪辜會談”20週年專家系列評】之一

  李理:金甌久分終必合 兩岸貴和避干戈

  1993年4月27日,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這是海峽兩岸政府授權的民間機構最高負責人的首次會晤,也是分隔四十多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的首次接觸商談,儘管這次會談只局限於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和功能性的範圍,但在短短三天的歷史性會談中,雙方共達成了四項協議。在此之後的二十多年以來,兩岸關係以此次會談所達成的“兩岸同為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為基礎,已邁進至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上。特別是自2008年以來,沿著“汪辜會談”所開創的道路,由兩岸兩會協商簽署的協議達18項,並達成兩項共識,新的進展仍在有序進行之中。如今,兩岸交流合作之密切、兩岸人民往來之頻繁,均是前所未有的。這些都離不開“汪辜會談”所建立的基礎。可以設想,“汪辜會談”及其成果,對推動今後兩岸事務性商談、兩岸經貿合作和各項交流,未來也必將産生深遠、持續的影響。

  首先,“汪辜會談”催生了“兩岸同為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兩岸四十多年之久的分隔,造成政府和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異,而要進行兩岸事務性協商談判,必須要有一個政治基礎,這就是兩岸都追求國家統一的目標,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是會談的前提與基礎。1992年12月3日,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香港進行事務性商談後,雙方對“一個中國”的原則達致了共識,即為“九二共識”。而“九二共識”的關鍵,是求同存異、擱置爭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它體現了兩岸同為中國人的和平、包容、平等的精神,即兩岸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內部問題,解決內部問題最好的方式是和平商談;對兩岸“一中”的政治含義的解釋雖然有所不同的,但雙方都能正視目前分裂的現狀,不讓不同的認知妨礙了兩岸商談的大事,有了這種胸懷和氣度,任何複雜的歷史問題,我們都可以通過我們的智慧進行解決。

  其次、“汪辜會談”開啟了兩岸以“民間”代“政府”的政治協商模式。“汪辜會談”是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以“民間”名義公開進行的最高層次的會談。這種會談方式,可能避免兩岸四十多年分隔所造成的政府及制度的差異。大陸方面以鄧小平所制定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為原則,誠懇地向臺灣方面提出進行會談的倡議,而臺灣方面也相應成立了“國家統一委員會”,制定了“國家統一綱領”,為會談能夠順利進行建構了有利的基礎。第一會談就達成“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等四項協議,為兩岸關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4年2月,汪道涵向辜振甫發出了在北京舉行第二次“汪辜會談”的邀請,希望通過會談促進兩岸經貿、科技合作和其他領域的交流,並進行政策性對話,提高兩會商談的水準。1995年5月海協會負責人赴臺,與海基會進行第二次“汪辜會談”的第一次預備性磋商。雖然由於李登輝的阻撓,使兩會商談不得不停止。但是以“汪辜會談”所開啟的兩岸以“民間”代“政府”的政治協商模式,卻得到不斷地發展。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