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廣網1月7日刊載福建省委黨校閩臺關係研究中心副教授嚴志蘭的文章評價臺商在兩岸民間中的交流作用。文章指出,臺商在兩岸交流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對兩岸在經濟、社會,乃至文化方面的溝通、交流都發揮著聯結作用,是兩岸民間交流中最具活力的群體。
全文摘編如下: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兩岸各個層面的交流,“我們要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經濟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擴大文化交流,增強民族認同。密切人民往來,融洽同胞感情。促進平等協商,加強制度建設。”這一方針政策的貫徹實行,必將厚植兩岸共同利益,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
其中,大陸臺商在兩岸交流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對兩岸在經濟、社會,乃至文化方面的溝通、交流都發揮著聯結作用,是兩岸民間交流中最具活力的群體。
大陸臺商是兩岸的“連綴社群”
規模不斷擴大的大陸臺商群體在兩岸民間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臺商與大陸社會的交流、交往涉及從宏觀到微觀的兩岸關係的各個層面,臺商群體的存在和壯大縮短了兩岸的空間距離,使兩岸交流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去,臺商是兩岸民間交流的使者和強有力的推動者,是兩岸社會融合的先行者。臺商事實上在兩岸關係中起著重要的連綴作用,臺商在大陸的經濟社會生活以及大陸針對臺商的政策調整,更是兩岸社會走向一體化的寶貴探索實踐。
大陸臺商是兩岸社會共同認同的建設者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13億大陸人民和2300萬台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重申“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兩岸民眾在共同的社會生活歷史中形成的社會聯繫,有助於修復臺灣民眾斷裂的國家與民族認同。但由於兩岸過去長時間隔絕,當前兩岸間的情勢又十分複雜,即使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性質沒有發生變化,可已有的裂痕與損傷如何去修復彌補,是不能忽視的問題。臺商在大陸的社會適應與融入就是兩岸間彌補歷史造成的隔閡的重要途徑。首先,臺商在大陸獲得經濟上的成功是臺商社會適應的基礎。其次,是臺商與當地民眾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逐步實現平等交往、和諧共處,建立深厚的同胞情誼。最重要的是,在臺商與大陸民眾共同的日常生活與相處中,實現兩岸民眾的相互理解、尊重,臺商能在思想感情上融入到當地社會,把當地社會當成第二故鄉,乃至在兩岸民眾對各自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差異性和共性的深刻了解的基礎上,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兩岸社會共同認同。
福建臺商是閩臺五緣關係社會資本的重要載體
“五緣關係”是閩臺間獨特的關係資源,它既是兩岸一脈相承人文關係的見證,也是將兩岸同胞聯繫在一起的天然紐帶。臺商到福建投資興業不僅是閩臺“五緣關係”文化(商緣)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更是閩臺“五緣文化”中的血緣、地緣、神緣等關係資本運用於經濟領域的重要載體。筆者根據對臺商的田野調查,總結了臺商到大陸投資的八種類型,其中家族/家庭安排以及回報故鄉兩種類型就與閩臺間這種特殊關係資源有關。不僅如此,閩臺“五緣關係”使得福建比大陸其他省份具備更多的與臺灣的相似性,如相似的氣候、自然、語言、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等,臺商來到福建更感到親切的同時,也能較快適應當地環境,這有利於臺商做出留在福建長期生活、工作的決定。(嚴志蘭:復旦大學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博士後;福建省委黨校閩臺關係研究中心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