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臺灣網8月3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第15屆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昨天在臺灣實踐大學舉行,兩岸文字專家與學者就“兩岸繁簡體文字及專業用語相關問題”進行熱烈討論。與會的臺灣學者表示,漢字改革自古有之,且以趨向簡體為常,臺灣方面也應教學生認識簡體字。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曾良指出,簡體字也有歷史傳承,70%的簡體字可以在古籍中找到,也有廣泛的民間基礎,而且在歷史上繁體字也非一成不變,有逐漸簡化的趨勢。
曾良和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副主任王文革都認為,雖然大陸現在都學簡體字、寫簡體字,但有些學校已逐漸開始要學生認識繁體字;從事古籍和歷史研究的學術界,更都採用繁體字。因此,大陸目前是“繁簡並存”,大陸的學術界都對“識繁書簡”主張表示支援。
臺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臺灣文化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傅錫壬在小組討論發表論文時也指出,漢字的改革自古有之,且以趨向簡體為常,但也不失趨繁者;而且大陸文字改革是嚴謹的,許多參與改革的學者也都是臺灣學界景仰的,不該一筆抹煞;反而是臺灣迄今都沒有漢字改革政策。
傅錫壬説,大陸以政府為文化政策主導,臺灣則以學者為文化政策的主導者。大陸將文字的使用視為“工具”,以方便、易識為原則;臺灣的學者站在教學立場,堅持文字蘊含文化意涵;但書寫文字不僅是專家之事,更是庶民之事,大家應從這個層面多所思考。
因此,傅錫壬表示,兩岸任何一方要拋棄現行文字去遷就另一方都是不可能的事,建議教學應“由繁入簡”,因為先學繁體要再認識簡體較為簡單,但臺灣方面也應教學生認識簡體字;而書寫則“簡繁由之”,依個人習慣、公文書和使用需要而定。
傅錫壬的建議,也獲得與會大陸學者的贊同。
另外,對兩岸因分隔而用語不同,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楊振良指出,兩岸都因各自的社會意識走向和文化變遷而有各自的流行語,建議詞語接軌應從漢語、華語學習入手,而思想對話,則為兩岸接軌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