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生:我對兩岸交流事業有使命感

時間:2011-06-28 09:42   來源:台灣網

  身為<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的<臺生部>部長,羅海蕓才剛結束三月初的臺籍學生就業和醫療議案,三月中旬的<尋找孫中山北京之旅>,四月又即將有三個活動要登場:<臺灣會館一日遊>,北大校內<社團大觀園>參展,還有南下湖北與武漢大學學生代表的研討會。

  馬不停蹄的行程與活動籌劃,不禁讓記者問道 “你不累嗎?”


  “做兩岸交流活動,很充實,也很磨練!” 身穿藕色V領上衣,清湯掛麵披肩髮,面容清秀的羅海蕓説。 

  身為七零後,羅海蕓的行事,表現出相容了七零的腳踏實地與八零的理想主義。

  羅海蕓在臺時,高中就讀北一女,大學于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就讀。二零零七年,于北京大學心理學攻讀研究生課程,取得碩士學位的同年,也就是二零一零年,迄今,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就讀博士班。

  羅海蕓的父母分別來自江蘇與上海家庭,她是典型的外省第三代。羅海蕓毫不諱言的歸納,自己對大陸的親近正是因為家庭因素。

  <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

  羅海蕓所屬的<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于兩千零二年十月由謝安在北京大學成立,早期活動多為聯繫北大校內臺籍校友感情,如聚餐,短期結伴旅遊等。直到近年才有了重大改變。不只活動更多,規模更大,對外聯繫層面更廣更身,還開放會員可為任何北京大學的學生。

  因此,目前協會參與會員有四百多名臺籍學生之外,近百位港澳學生,近七百名內地學生與部分國際學生,總人數達一千五百名。

  也因此,相對於協會中不局限于處理臺灣事宜的<交流事務部>,專為臺灣學生服務的<臺生部>于二零一零年五月另行成立,羅海蕓擔任會長迄今。


  <臺生部>除了舉辦了大量的兩岸教育界的交流活動,此外,在今年三月,在與相關部會的討論後,提出關於 “臺生就業” 與“臺生醫療保險”兩大議題。

  “期望能與大陸同學達到齊頭式平等”


  一般認知的大陸學歷認證議題,是以 “回臺灣就業時,臺灣的用人單位是否承認大陸學歷” 為訴求。但協會的 “臺生就業” 提案與此卻完全背道而馳。

  在羅海蕓等協會幹部的奔走下,最終提出的 “臺生就業” 議題焦點有兩者: “明文與內地人士相同待遇” 以及 “臺胞證編號位數” 上。

  在高校畢業生的派遣證上,由於臺籍人士與大陸現行檔案制度毫不沾邊,這使得在當下高校(北大,清華)的臺籍應屆畢業生中,由於檔案的闕如,校方沒有任何依據發給臺籍人士 “派遣證”,儘管,也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不可發給派遣證”。

  同樣的,儘管在數年之前便已開放大量的證照供臺籍人士報考,但除少部分敏感行業有明文規定 “臺灣人士不得從業” ,絕大多數的行業或單位,仍沒有明文指出臺籍人士 “可以從業”,但也沒有 “禁止從業”,如高校教師,國營企業兩者。

  儘管多年之來,已有多名臺籍人士憑各自的學養與才幹,在上述兩體系中獲得傲人的成就,但大半是由於其自身能力超群,用人單位惜才如金,在行證手續上不辭麻煩,以個案方式一一權宜處理。但如此的破格做法畢竟罕見,不只單位毫無前例可循,施行起來也細碎繁瑣。

  由於沒有明文規定可或不可,更多的情況是,用人單位往往在應聘之時查覺了求職者的臺籍背景,便 “預期未來可能會很麻煩”:

  “我們單位可以聘臺灣人嗎?” “公積金給不給?” “養老保險怎麼上?” “既然沒有檔案那怎麼轉檔案?” “給臺灣人辦工作簽證要怎麼做?” 等等。

  種種問題立馬困擾住用人單位,答案多半是 “不知道。” 因此在臺籍和陸籍求職者條件相同的前提下,直接捨棄臺籍求職者是最省事的做法。無疑的,這種省事做法自然使臺籍人士不名就理的喪失許多潛在的工作機會。

  至於臺胞證編號,雖于數年前就已解決末兩碼在臺胞證更新時便 “自動在末碼加一”,成為現行的八碼不變,但是在大量的考試報名或者表格填寫等,例如最普遍的網路銀行使用,由於證件類別的選項中往往並沒有 “臺胞證” 可供選擇,八碼編號填入往往會直接被系統認為 “無法接受”。

  這種技術性困境在臺籍人士中十分普遍,特別是必需網上報名的考試,幾乎沒有臺籍人士不曾經歷 “無法輸入” 的窘況。若填表的臺籍人數眾多,還能一起向有關單位反映這一技術性問題,研究是否有特殊解決之道。如果只有區區一兩人,那結果往往無法樂觀。

  羅海蕓強調,提出就業議案並非要求甚麼特權,而是希望能夠在一個至少齊頭式平等的前提下,在大陸這片廣闊的舞臺上,與大陸同學相互競爭,一起進步。

  將臺灣介紹給大陸

  僅就即將到來的四月,羅海蕓表示,至少有三個活動將要舉行:

  四月初,社團將舉辦<臺灣會館一日遊>參觀活動。坐落于北京市東城區大江衚同的臺灣會館經過重新整修,在保留明清風格的前提下,臺灣民俗風情,建築特色,當代潮流,以及美食小吃,在臺灣會館中得到很好的發揮。

  <臺灣會館一日遊>預計將有為數六十名的臺籍與陸籍會員共同參加。羅海蕓希望 “這個活動能讓大家領略,以及感受到臺灣文化。”

  四月中旬,北京大學校內將舉辦 <社團大觀園> 活動,性質類似校內社團博覽會。<兩岸文化交流協會>預計,除了在所屬的社團展廳中放置靜態的活動照片之外,將採用臺灣“夜市文化” 元素,使得社團顯得更生動有趣,期望能吸引更多北大學子加入。

  例如,臺灣夜市中,小孩們必然哀求大人 “讓我玩一次吧!” 的 “套圈圈” 攤位,將在此次社團展覽中再度出現。

  羅海蕓不無遺憾的説 “可惜最好玩的撈金魚帶不進來。”

  而臺灣知名小吃也可能在展位中出現,羅海蕓表示,往年都與在京臺商合作,把正宗鹹酥雞等帶入北大,相當受歡迎,今年還在洽談中,希望也能如此辦理。

  四月底,由臺盟與臺聯協辦,協會中的臺籍幹部將前往湖北,與武漢大學學生一同舉行<兩岸青年高峰論壇-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研討會。

  大量密集的活動,身為社團<臺生部>負責人,自然不可能清閒。記者問 “你還有時間唸書嗎?”

  羅海蕓微笑的表示 “別擔心,我是好學生。” 二零一零年她獲得了北京大學學業獎學金,在此之前,連續兩年獲得國家臺灣學生獎學金。

  讀書之餘,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奉獻給無給職的社團職位,熱情是很重要的因素。 “畢竟,我對兩岸交流事業有使命感。” 羅海蕓説。(台灣網編輯部)

編輯:白皛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