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晚間,央行發佈消息稱,近期對部分分支行安排增加再貼現額度120億元,用於支援金融機構擴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信貸投放。央行還指出,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已累計安排增加再貼現額度165億元。截至目前,全國再貼現額度為1620億元,再貼現總量中,小微企業票據佔比為
45%、涉農票據佔比為27%。“總體看,再貼現政策的實施對支援金融機構擴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信貸投放發揮了積極作用”。
“再貼現是央行提供流動性、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投向、促進信貸結構調整的一種貨幣政策工具。”來自農行的一位專業人士認為,“從6月24日央行就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問題專門發函,再到6月25日央行再度發表了題為《合理調節流動性維護貨幣市場穩定》的消息,再到7月1日增加再貼現額度;從加強預期引導,到強化窗口指導,再到運用再貼現工具,這一系列動作和表態都釋放出一種強烈信號,即央行在繼續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正在進一步提升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貨幣政策的主動性正在加強”。
也有分析認為,上周央行表態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原則的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援後,增加再貼現的舉措是在兌現此前承諾,有助於進一步為市場提供流動性,進一步緩解流動性壓力。
進入7月,預示著下半年經濟已開局。“當前,從各種數據反饋的情況和國際經濟運作態勢看,下半年我國面臨的貨幣政策執行環境將更加複雜。”在此前的採訪中,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對記者表示,“下半年我國國內經濟平穩運作壓力大、任務重,加上國際形勢變化快、市場波動恐不時發生,這都加劇了下半年經濟環境運作的複雜性。”在他看來,要應對今年下半年複雜的經濟局勢,進一步增強貨幣政策的主動性無疑是題中之義。
今後貨幣政策主動性的增強,目標之一就是要大力支援經濟結構調整。此次央行再次“放水”宣佈增加再貼現額度120億元,除有助於增加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引導資金進入正確“軌道”,支援實體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此次在安排增加再貼現額度的同時,還採取有效措施,加強了對再貼現的管理。央行表示,一是通過再貼現向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援,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融資力度;二是通過票據選擇明確再貼現支援的重點。對涉農票據,小微企業簽發、收受的票據和中小金融機構承兌、持有的票據優先辦理再貼現,辦理再貼現票據的票面金額原則上應在500萬元以下。而且要求各分支行對再貼現票據的類型、行業、企業情況進行監測分析,定期檢查、總結再貼現業務的使用情況、業務效果和風險防控,確保再貼現用於支農支小。
業內人士稱,央行明確了哪些機構可申請再貼現,哪些票據可以被再貼現,力求做到“區別對待、有的放矢”,使得貨幣政策效果更加精確,也更好體現“用好增量”的要求。
貨幣政策主動性的增強,目標之二就是要明確貨幣政策的傳導方向,加強對市場預期的有效引導。有分析認為,今年繼續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基調是中央自去年年底就定好的,但為什麼市場沒有準確理解穩健貨幣政策的含義,部分商業銀行迅速擴張業務的同時忽略風險管控,從而造成近期銀行間市場出現較大波動,甚至被稱為“錢荒”?其原因除了市場主體自身因素外,還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傳導方向有待進一步明確和清晰。因此,增強貨幣政策的主動性,明確政策意圖,有助於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未來,貨幣政策如何增強主動性?在日前召開的“2013陸家嘴論壇”上,央行行長周小川給出了明確答案。周小川表示,“央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並著力增強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他表示,將“引導金融機構保持合理信貸投放,合理安排資産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支援實體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綜合運用各種工具和手段,適時調節市場流動性,保持市場總體穩定,為金融市場平穩運作和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條件”。
雖然自5月底以來的流動性緊張如今漸進尾聲,但在加強市場流動性管理方面,今後還需繼續著力。上述農行人士表示,“央行在《合理調節流動性維護貨幣市場穩定》中很明確地表示,將‘積極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及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常備借貸便利(SLF)等創新工具組合,適時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平抑短期異常波動,穩定市場預期,保持貨幣市場穩定,為金融市場平穩運作和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創造良好貨幣條件’,預計未來市場將看到央行更好地發揮政策主動性,加強流動性管理。”(牛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