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再度重回榮枯線之上,讓投資者看到了全球經濟復蘇的曙光。然而,有增無減的局部風險卻令這條復蘇之路荊棘叢生。面對依然惡劣的外部環境,新興經濟體將如何應對已成為時下的焦點話題之一。而在4月8日落下帷幕的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也備受關注。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受內外因素影響,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復蘇和經濟增長呈現總體放慢的趨勢,但新興經濟體依舊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不少專家學者指出,新興經濟體應正視增速下滑的現狀,採取“內外兼顧”的應對之策,即通過“對內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平衡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對外不斷加強新興經濟體間的合作”途徑尋求突破。加強南南合作,深化經貿領域合作也十分重要。此外,新興經濟體應繼續提高國際政治經濟合作水準,在重大國際問題上集體發聲,在國際決策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新興經濟體從2008年開始就出現增長減速。在世界經濟頗為動蕩的2012年,這種下滑勢頭更為明顯。3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一度“獨領風騷”的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的平均增長幅度已從2010年的7.4%跌至2012年的5.3%。其中E11(新興11國,即G20中除了發達國家以外的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特、南非、土耳其)的平均經濟增速降幅更大,最近3年每年降幅都在1個百分點以上,從2010年的8.5%降到2012年的5.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在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下調了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分別從5.6%和5.8%下調至5.3%和5.6%。
據悉,本屆論壇增設了非洲、拉美分論壇,雲集了來自尚比亞、阿爾及利亞、秘魯、墨西哥等非洲、拉美國家的元首。這表明立足亞洲政治經濟發展的博鰲論壇已將新興經濟體的範疇擴大至亞非拉三大洲。論壇期間,來自新興經濟體的代表們對經濟增長問題作了深入討論。
在名為“失速的新興經濟體:跨越成長陷阱”的分論壇上,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指出,導致新興經濟體“失速”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貿易額大幅下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表示,除了外需萎縮等不利因素,“失速”也有其深層次的內部制約因素,包括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結構不合理、發展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環境制約加劇,以及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因此,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堅持包容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新興經濟體的必然選擇,要從過去的速度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
這一觀點得到了俄羅斯工商會主席卡特林的肯定。他表示,俄羅斯已經意識到過度依賴能源出口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因此俄政府與企業正在共同努力,實施高科技産品出口規劃,政府也正在扶持非資源消耗型産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俄羅斯也正在努力創造一個更加透明的政府,改善企業經營環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也在論壇上呼籲,新興市場國家必須進一步打破國有企業壟斷,給民營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同時加速城市化進程也會帶來積極的增長動力。博鰲亞洲論壇執行總監、研究院執行院長姚望指出,在經濟下行週期中,新興經濟體須採取“抱團取暖”的方式跨越困境,解決“失速”問題需要打出一套“組合拳”,區域合作是主要方式。他指出,新興經濟體現階段多為鄰國合作,而更重要的是實現跨區域合作,進一步促進與全球新興經濟體之間的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單純依靠合作風險很大,提振內需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同時,新興經濟體還要共同應對發展中的難題,例如環境保護、産業結構轉變升級、社會分配問題、民生問題、中等收入陷阱等。
此外,新興經濟體還應注意平衡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間的關係。在題為“虛擬經濟vs實體經濟:新興經濟體的平衡挑戰”的分論壇上,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埃德蒙德 菲爾普斯指出,當前一些國家由於對虛擬和實體經濟關係理解不正確,對本國金融部門發展進行限制,導致其無法發揮儲蓄向投資轉化的作用,不利於促進經濟增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指出,亞洲的金融部門正在發生變化,實際上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以及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並不足,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從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積累了很多的儲蓄,但是絕大多數的儲蓄並沒有再投資到這個區域,而是投資到美國以及歐元區的一些低收益的債券産品當中。所以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對於亞洲經濟的長期增長可能是不利的。
倒是來自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代表對“失速”問題不以為然。印度工商聯合會秘書長迪達爾 辛格認為增速放緩並不是問題,穩定比速度更重要。他認為對印度來説穩定的發展可能更為重要。另外,對於私營企業來説,在過去二十年間有大量的機會涌現出來,現在印度公司遍佈世界。同樣持樂觀態度的還有印尼創意經濟與旅遊部部長馮慧蘭。她對新興經濟體“失速”問題持謹慎樂觀態度,認為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不應只局限于金磚國家,如將印尼、非洲等具有很強增長潛力的國家包含在內,整個新興經濟體仍將繼續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