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資金“空轉”:銀行應根植于實體經濟

2013-07-09 10:48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林天泉

  看似突如其來的銀行資金緊張風波,卻再次落腳于金融需要支援實體經濟命題。

  眼下,資金緊張風波有所平抑,暴露出的金融問題,特別是銀行資金“空轉”情況卻亟待解決。從國家和監管部門給出的答案來看,將銀行資金導入實體經濟,支援實體經濟發展似乎是治本之策。

  金融與實體經濟密不可分,一方面,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需要金融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基石,金融不能脫離實體經濟自行成長。

  雖然有專家將銀行資金“空轉”歸因于實體經濟不濟,但資金“空轉”“轉”出的資金緊張風險,卻再次提醒銀行機構,杜絕“空轉”,支援實體經濟發展始終是正途。

  資金“空轉”危害大

  “雖然資金‘空轉’會使銀行在短期內輕鬆獲利,但極易引發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而導致資産品質下降,並使銀行信用受損,最終的結果完全有可能讓銀行的成本和風險數倍于收益。”某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有關部門數據顯示,6月前10天,全國銀行信貸增加迅猛,其中,銀行新增貸款70%以上是票據融資,甚至出現動用隔夜拆借資金做票據貼現的情況。與之相對的是,一般性貸款增加很少,這説明很多錢沒有落到實體經濟中。

  對於這種現象,內蒙古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苑德軍解釋説,近幾年做大做強同業業務幾乎成為銀行機構共識,支援實體經濟反而退居其次,其背後的助推力量就是同業利息收入的大幅增長,這種表面的繁榮容易讓銀行沉溺其中。

  以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例。公開資料顯示,該行同業資産佔總資産之比接近40%;同時,其同業利息收入在全部利息收入中的比重達到38%,已接近該行貸款對利息收入的貢獻。在銀行追求資金“空轉”獲利、將同業業務不斷演化、脫離實體經濟需要時,風險隱患已經埋下。平安證券研究報告認為,銀行票據交易目前有可能存在騰挪隱瞞信貸規模的情況,即票據業務可能存在大量會計合算監管套利、重復買賣票據、二次或多次回購、隱匿擔保回購等現象。此外,銀行業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分析認為,在銀行的同業資産中,除票據業務外,買入返售業務佔比也較大,其主要的投向是收益率較高的房地産和地方融資平臺。

  苑德軍表示,通過同業業務,商業銀行可以暫時緩解資本壓力,減少對資本的消耗。但無論是同業資金“空轉”,還是房地産、融資平臺領域,銀行資金並未真正進入實體經濟。

  銀行應根植實體經濟

  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剛剛經歷的資金市場波動,實際是一場資金錯配導致的資金流動性緊張,而這種流動性緊張是短期的、階段性的。他強調,這是央行對銀行的一種警告、震懾,倒逼機構提高風險意識、加強流動性管理,敦促銀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事實上,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讓金融更有力地支援實體經濟,正是當前中央所提倡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一個多月時間內三次提及“要通過激活貨幣信貸存量”支援實體經濟發展,彰顯讓金融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意圖。

  業內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金融應以實體為基礎,銀行業要加深與實體經濟互利共贏辨證關係的認識。對於銀行來説,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穩則金融穩,如果國民經濟不能健康發展,銀行經營就必然不穩健,銀行利潤就成為無源之水;如果銀行脫離實體經濟而自我迴圈和發展,必然是本末倒置,不可持續。對於實體經濟來説,目前面臨調結構和穩增長的雙重任務,金融的支援將給實體經濟輸入發展血液,這有助於經濟目標的實現。

  然而近年來在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銀行卻遭遇了尷尬。某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實體經濟的需求問題始終是今年銀行業信貸增長的疑慮。現在很多企業面臨的是勞動力等成本的上升、市場銷售渠道的不暢、利潤空間的收窄等。一味地向這些企業提供信貸支援,就容易促使企業進行投機活動,讓銀行資金進入股市、樓市,帶來更大的金融風險。

  苑德軍也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實體經濟對銀行信貸資金吸引有限。他進一步分析説,在支援國企、央企等大企業上,由於貸款風險低、收益有保證,因此銀行往往一哄而上、存在“壘大戶”情況,同時,貸款集中度高,容易誘發風險;在支援中小企業上,由於中小企業資金需求具有“短、頻、急、小”的特點,銀行對其貸款風險敞口較大,存在顧慮。

  對此,王勇表示,金融支援實體經濟雖然存在困難,但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源泉,因此銀行應側重於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要求,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科技自主創新等領域的金融支援,相關部門也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解除銀行的顧慮。

  “空轉”求解 自律與限制並行

  針對6月份流動性緊張的情況,央行曾明確指出,一些金融業務創造了自我服務、自我迴圈、脫離了實體經濟。因此要防止金融交易偏離正確的軌道,導致過度投機和虛假繁榮。

  那麼如何防止金融交易偏離正規,銀行資金沉溺“空轉”呢?

  近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坦言:“我們看到一些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和業務結構方面存在缺陷,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需要銀行業加大風險管理、結構調整和業務轉型的力度。”

  對此,苑德軍評價説,銀行同時也是企業,作為企業的銀行,一定會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標,因此僅依靠銀行的自律來改變目前資金“空轉”情況,存在一定難度。

  不過也有專家表示,解決銀行資金“空轉”類業務,或者進一步盤活存量,難度其實並不大。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盤活存量、杜絕“空轉”,銀行信貸資産證券化或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工具。他解釋説,“空轉”資金並沒有完全脫離資産負債表,資産證券化則意味著脫離,風險是透明的、可控的。

  “自律不足,限制彌補”的思路正在成為現實,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透露,正在研究有關同業業務的規範性文件。

  “規範文件應該更具體、更具操作性、針對性。”一些專家不約而同地向記者表示這一觀點。

  苑德軍則提出,此前銀監會發佈的“8號文”,對理財産品投資非標産品進行了量的限制,但是對同業資金投資非標産品則沒有類似的規定。所以銀行理財産品被堵住之後,銀行便開始通過同業資金大量做非標業務。因此,對於同業業務進行規範的政策,應從杜絕“空轉”、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角度出發,要考慮得更為全面。

  王勇則補充説,目前銀行資金“空轉”活躍在於銀行付出的成本、面對的風險較小,同時收入可觀。只有當銀行認為投機無法獲利時,他們才會減少杠桿,並將資金轉向實體經濟。所以在規範的規則上,應該加大銀行資金“空轉”成本。

  “銀監會規範的方向可能是限定投資範圍或限定同業業務的規模、佔比。包括不允許投向經過包裝的信託、房地産等項目,只能投向同業拆借等真實的同業業務等。同業業務規模在銀行總體業務中的佔比或許會被進一步劃定。”一些專家表示。

  限制的作用顯而易見,一些銀行對此已做出表態,同業業務戰略不會出現大的改變,但具體策略會根據最近的監管政策進行適應性調整。(記者 楊洋)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