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黃金 還能投資什麼?

2013-05-22 09:30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編輯:林天泉

  “中國大媽”把“黃金當白菜買”是由於投資渠道狹窄,解決國內居民投資渠道狹窄的問題刻不容緩。居民投資渠道有待多元化,也是實現國富民強“中國夢”的必要舉措。

  “中國大媽”被預測或成為2013年最紅的詞。4月中旬,國際金價遭遇罕見暴跌,一度單日重挫9.3%並創30年以來最大日跌幅。當境外機構及投資大佬看空黃金之際,出乎意料地殺出一群“中國大媽”,瘋狂搶購金條及金飾品,各地金店幾乎被擠爆。這股搶金潮顯示出國內居民強大的投資與消費能力,也從側面暴露出投資渠道狹窄。

  有人認為,“中國大媽”的購買力極強,可與華爾街金融大鱷抗爭,把華爾街賣出的黃金 “照單全收”。實際上,這樣的判斷過於武斷。國際金價5月中旬以來再度調頭向下,失守1400美元/盎司大關。截至5月17日,已有一批“中國大媽”手中的實物金遭遇資産縮水。國際市場上,“中國大媽”搶購金條也沒有改變投行對黃金的看空。瑞士信貸商品研究主管近日表示,黃金一年內將在每盎司1100美元下方交易,五年內將處於1000美元下方。

  “中國大媽”看好金價反彈,境外投行則看空,孰對孰錯有待時間來檢驗。或許“中國大媽”的出手沒錯,可就其急於抄底的衝動而言,很難説是理性的投資行為。過去10年,國際金價從330多美元/盎司猛漲至2011年9月一度突破1920美元/盎司,積累了太多的獲利盤,未來難以避免市場震蕩的加劇。把金價難得一見的暴跌,視作搶購便宜金條及金飾品的良機,瘋狂到多個國內大城市金店普遍出現供貨斷檔,其中盲目的成分不少。何況實物金並非黃金投資的首選方式,金飾品更不是黃金投資的適宜品種,在黃金投資行家看來本身很不專業。實物金流動性偏差,往往買起來容易而賣出去難。

  歸根結底,“中國大媽”把“黃金當白菜買”是由於投資渠道狹窄。這與前幾年炒樓及炒蒜、炒姜等炒作行為具有相似性。中國是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國家,時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去年6月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中國的儲蓄率高達52%,在世界上差不多是絕無僅有的。”另據央行公佈的2013年第1季度儲戶問卷調查,44.5%的居民傾向於“更多儲蓄”,17.9%傾向於 “更多消費”,37.6%傾向於“更多投資”。較高的儲蓄率及偏高儲蓄意願,除了社會保障不健全、教育支出壓力大等因素導致“被儲蓄”,很大程度上是居民投資渠道狹窄所致。

  A股市場規模擴張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本該為投資者提供分享經濟增長的投資機會,使股票投資成為個人財産性收入增加的載體。然而,A股市場牛短熊長,連年熊居全球主要股指排行榜末尾,多數投資者虧損纍纍,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個人投資者虧損出局。股市不具有吸納投資的作用,反倒成為投資者的“傷心地”,加重了居民投資渠道狹窄的問題。用專家的話來説,“中國資本市場太沒有效率,降低了人們投資的衝動。”

  近年來,理財投資的品種創新不斷,如QDII的問世,打破了居民只能配置境內投資資産的局限;銀行理財産品的大量發行,提供了不同風險度理財的投資品種。但總體來看,投資渠道狹窄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投資方式單一,優質理財品種更是十分缺乏。其他理財方式的整體安全性及回報率,幾乎都難以與房地産及黃金投資相媲美。

  就眼前來説,投資渠道狹窄的問題更加突出。一方面,樓市調控“封殺”了投資投機購房的空間,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回落,股市投資者信心嚴重缺失,大宗商品短期較難看好,債券投資機會較少,而儲蓄資金面臨被通脹風險“吞噬”的考驗。把錢投向何方合適?不僅工薪階層的“中國大媽”存在難題,國內高凈值群體也有相同的困惑。招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近日發佈 《2013中國私人財富報告》時表示,中國經濟的GDP增長放緩,整個市場賺錢的機會在發生變化,經營實業賺錢的外在環境的改變影響了以往創造財富的方式,賺錢變得越來越難。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長“弱復蘇”,股市反彈受到拖累,投資者謹慎心理較強。A股去年12月觸底1949點反彈以來,散戶離場現象仍較為明顯。中登公司披露的週報顯示,截至5月10日,A股持倉賬戶數連續五周環比下降,繼續刷新兩個多月來的低點。

  解決國內居民投資渠道狹窄的問題刻不容緩。否則,未來還會出現新的炒作熱點,由盲目炒作導致個人財富增值夢破碎,或由資金炒作加重通脹壓力。在投資渠道狹窄狀況不改變的情況下,一旦樓市調控政策鬆動,房地産投資很容易産生大幅度反彈,房價暴漲,不利於中國經濟和樓市持續穩定發展。事實上,幾年前就有觀點提出,直接打壓只是調控房價的短期策略,拓寬居民投資渠道才是真正的樓市降溫之道。

  居民投資渠道有待多元化,這也是實現國富民強“中國夢”的必要舉措。把儲蓄率適當降下來,對閒散資金進行更好引導,可對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這些資金規避盲目炒作的風險,獲取一定投資回報,可轉化為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

  拓寬居民投資渠道,需要在金融體制改革方面邁出更大的步伐。多元化的居民投資涉足儲蓄、股票、債券、保險、外匯、貴金屬等金融産品,投資的市場不局限于境內。我國很多金融創新尚處於起步階段,市場不成熟,理性投資理念待形成,境外投資尚未完全開放,可發展的空間很大。拓寬投資渠道,可為百姓提供更多“錢生錢”的機會,從而使大家不再熱衷於盲目跟風炒作。

  今年而言,已有拓寬及引導居民投資的重點。前不久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建立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制度,制定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相關政策。儘管個人境外投資的開放需要循序漸進,且到國外投資賺錢並不容易,面臨資訊不對稱等風險考驗,但政策上的開閘有利於拓展投資渠道,利用不同市場來分散投資風險。

  無論從國外經驗,還是國內市場發展趨勢來看,包括股票與債券在內的資本市場,應該是吸納個人投資的主渠道之一。因而,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尤為重要。A股市場投資者多年來信心匱乏,與投資者權益未得到有效保護有關,禍根在於“重融資、輕回報”。由“圈錢市”變為“投資市”,是促進資本市場長期穩定發展的根本之道。儘管散戶投資者佔比偏高是A股市場的一大缺陷,但合理引導居民資金投資股市與提高機構佔比並不矛盾。隨著信心的增強,個人投資者可通過基金等理財工具參與股市投資。一旦市場投資價值提升,資金回流股市,將帶動市場融資功能的發揮,從而促進經濟發展。(記者 張煒)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