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對歐元匯率累計貶值1.9%

2013-04-08 09:19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范樂

  2012年我國邁向國際收支“新平衡”的時代,初步形成了“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的國際收支平衡新格局,外匯儲備增長明顯放緩。展望2013年,資本回流壓力有可能加大。日前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3年第一季度例會亦強調,要“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金融最新動向和國際資本流動的變化”,由此可見,完善外匯收支平衡的市場機制和管理體制更加迫切。

  一順一逆國際收支總體趨於平衡

  去年我國國際收支平衡新格局初步形成,我國國際收支從1999年以來的持續“雙順差”轉為“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從經常項目來看,去年我國貨物貿易呈現以下特點:外貿依存度繼續下降,經濟發展的內生性進一步增強;進口疲軟導致外貿順差反彈;貿易多元化進一步發展。服務貿易逆差繼續擴大,旅遊項目首次超運輸項目成為逆差的最大來源。對此,外匯局解釋稱,各項境外消費和教育培訓費用支出帶動旅遊項目逆差大幅增長,其中內地對中國香港、美國和澳大利亞呈現較大規模的旅遊逆差。

  從資本和金融項目來看,去年第一季度,隨著國際市場環境回暖,資本和金融項目由2011年第四季度的逆差292億美元轉為順差561億美元。第二、三季度,由於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歐債危機深化蔓延、市場避險情緒上升等因素,資本和金融項目分別為逆差412億和517億美元。第四季度,國內外經濟出現企穩跡象,加上主要發達國家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國際資本回流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重新轉為順差200億美元。

  記者觀察發現,去年境外對我國證券投資初步形成股權與債權、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人民幣與外幣並進格局。受審批額度大幅增加的政策性因素影響,通過QFII方式,境外機構凈匯入77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8倍;通過RQFII方式,境外機構凈匯入530億人民幣。此外,境外三類機構(境外人民幣清算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外參加行、境外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運用人民幣投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規模也在擴大。對此,業內專家表示,2012年境外對我國證券投資大幅增長,是國內經濟觸底企穩、國際金融環境改善、全球流動性氾濫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更反映了我國相對於絕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所具有的主權信用評級較高、資本市場容量較大、經濟增長前景較好等優勢,人民幣正逐步成為全球私人和公共投資者分散投資的一個選擇。

  匯率雙向波動明顯 匯率預期分化

  2012年,人民幣匯率呈現以下三方面特點:首先,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基本穩定,對一籃子貨幣多邊匯率升值。2012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2855元/美元,較2011年末升值0.2%,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累計升值31.7%。2012年,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匯率中間價累計分別貶值1.9%和升值11%。

  其次,在人民幣匯率趨向合理均衡水準的背景下,受國內外環境變化和匯率機制改革影響,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明顯、匯率預期分化,市場主體財務運作方式的變動頻繁,造成跨境資金流動的短期變動。前三季度,境內機構和個人持匯、購匯意願增強,跨境資金偏流出壓力。第四季度,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逐漸企穩,人民幣匯率重拾升勢,我國又再現較大的資本回流壓力。

  最後,境內外即遠期人民幣匯率差異收斂,人民幣匯率水準的市場認可度提高。2012年,境外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CNH)整體圍繞境內市場(CNY)上下波動,全年日均價差61個基點,遠低於2011年172個基點的波動水準,境內人民幣匯率定價主導性穩固。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3年第一季度例會指出,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計,中國經濟潛在增速有所放慢,人民幣匯率已經不具備大幅升值的空間,且大幅升值對出口不利;從人民幣國際化、獲取國際資源和避免資本大規模流出等方面考慮,大幅貶值也不可取。不過隨著經濟增速小幅回升,在全球流動性氾濫的背景下,未來仍可能面臨一定程度的資本流入壓力。綜上考慮,預計2013年人民幣匯率會繼續保持雙向波動、小幅升值的運作格局,彈性可能有所增大。

  今年“促平衡”任務依然艱巨

  外匯局在《2012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中指出,2013年,在內外部環境錯綜複雜、充滿變數的情況下,我國國際收支仍有望保持基本平衡,但順差規模較上年可能有所增加,“促平衡”任務依然艱巨。一方面,國內外經濟和金融運作企穩,將有利於穩定我國外部需求,吸引長期資本流入;在國際金融危機尾部風險較小情況下,主要發達經濟體繼續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境內外正利差將刺激套利資本流入我國,重新激發境內“資産本幣化、負債外幣化”的財務運作。另一方面,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經濟持續低速增長、金融去杠桿化延續、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等,將抑制我國擴大出口和吸引外資;我國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擴大內需,穩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口增長有望加速;國內外經濟復蘇出現反覆、發達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轉向、主權債務問題惡化或地緣政治衝突激化等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將加劇我國跨境資本流動波動,甚至不排除引發階段性的資本集中流出。

  有外匯專家建議,為實現可持續的國際收支平衡,進一步夯實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基礎,中國政府需要繼續深化如下結構性改革:首先,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儘管目前人民幣對主要貨幣的日均波幅已經放寬,但央行仍在通過影響匯率中間價的方式進行外匯市場干預,這導致交易日之間的價格不連續,影響了外匯市場的價格發現與風險規避功能;其次,加快國內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要素價格市場化既有助於降低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又有助於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還能夠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構轉型;第三,繼續放開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管制,尤其是鼓勵中國民營企業的海外投資。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規模的上升,不僅有助於降低中國面臨的資本凈流入,而且有助於改善中國的海外投資收益率。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