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披露欠缺 理財何時不再“霧裏看花”

2013-01-30 15:42     來源:新華網     編輯:范樂

  近日工行一理財産品被爆虧損44%,引發市場熱議。在持續爆炸式增長後,違規代售、不規範私售、鉅額虧損等理財亂象浮出水面。投資者發現理財如“霧裏看花”,越來越看不懂錢的去向。

  對此,銀監會相關負責人29日表示,目前理財市場突出問題在於部分銀行理財産品資訊披露不充分,銷售人員操作不規範。

  資訊披露欠缺 客戶理財“霧裏看花”

  “老百姓買理財一般只關心收益率,不過最近不少理財虧損的新聞讓我有些擔心。”28日,正在建行宣武門支行選購理財産品的劉女士告訴記者,“我的錢到底被拿去投資了些啥,理財説明書上看不出,客戶經理也講不清。”

  目前,理財産品投資資訊披露不夠詳細是普遍現象。記者發現,此次工行被爆巨虧的理財産品也僅簡單介紹,“投資于證券投資基金、上市公司股票,也可進行新股申購、債券和其他貨幣市場投資工具等投資。”説明書對投資比例、投向等具體內容沒有披露。在虧損曝光後,工行雖沒有回避虧損問題,但對於為何虧損也並未給出解釋,客戶的錢“蒸發”到哪去了無從考究。

  其實,多數銀行的理財産品説明書只是泛泛地列出投資領域,如債券貨幣市場、存款、債務、信託貸款、股票等,資訊披露透明度較低,投資者很難推斷資金去向。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理財客戶和投資者想去查詢、了解資金實際使用情況,往往遭遇銀行守口如瓶,或者以商業保密為由,不肯輕易對外公佈,這使得市場出現了嚴重的資訊不對稱情況。”

  銷售人員勿“忽悠” 客戶理財應有風險意識

  “適當披露投資計劃對於銀行是好事,投資者充分掌握資訊做出判斷能在一定程度為銀行分擔風險。”光大銀行零售業務部總經理張旭陽表示,不過,在利率市場化的緊逼下,各家銀行忙於拼搶客戶,鮮少能做到高度透明。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預測,利率完全市場化將使銀行業凈息差縮減0.7%至1.2%,凈利潤減少約35%。

  “銀行的理財産品應以低風險、穩健型産品為發展重點,但存在一些銀行工作人員違規私售高風險産品的情況。”郭田勇説。

  記者發現,儘管多數理財産品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但不少銷售人員卻避重就輕,推銷時多強調“該産品往期收益均能達到預期收益”,引導消費者放心購買。

  對此,銀監會業務創新部主任王岩岫近日公開表示,“銀行應將理財産品的風險提示放在首位,並建立透明、科學的理財業務管理制度。”

  “理財歸根結底是一種投資,而非儲蓄。投資者不應光有賺錢意識,還應有風險意識,不要被銷售人員‘忽悠’。”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建議,理財投資者要具備必要的金融知識,至少要弄清理財産品是否保本保息;在選擇風險較高、數額較大的理財産品時,最好能諮詢第三方顧問。

  監管宜疏不宜堵 重在盯住關鍵環節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末,銀行理財産品餘額7.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6.62%。迅速膨脹的理財市場加快了銀行金融創新的腳步,也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在理財市場風波頻傳的半年時間,銀監會接連下發自查、叫停代銷等通知。一時間,各家銀行紛紛收窄代銷陣地,私募、信託等産品在銀行網點已難覓蹤影。銀行理財産品監管日趨嚴格,或將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趙慶明表示,在金融脫媒、資産保值增值需求愈發旺盛的背景下,理財市場創新勢不可擋,監管不等同於簡單叫停,也應與時俱進,宜疏不宜堵。“防控理財風險要從産品設計的源頭入手,分類制定相應的監管制度,尤其對理財産品披露的內容進一步細化和標準化。”

  對此,監管部門正在著手改進,銀監會在2013工作會議上強調,今年將嚴格監管理財産品設計、銷售和資金投向、嚴禁誤導消費者購買,實行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理財産品分賬經營、分類管理等措施。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