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司內部正在發售一款理財産品,期限為一年,投資門檻為10萬元,年收益率11%,名額有限。”近日,很多投資者都接到了推銷公司的理財産品的電話。預期收益率為11%,而且保本保收益,這相比于目前銀行內大部分年收益率僅為4%-5%的理財産品來説充滿了吸引力。
真有收益率這麼高的“內部理財産品”?對此,記者採訪到該企業內部人士了解到,目前公司有五款理財産品正在發售中,根據期限不同,年化收益率介於8%—11%之間。“這些産品,都是某央企的融資項目,收益率通常可以保證,而且多為‘內部理財産品’專供給內部員工。”
隨後,記者在其中一款理財産品合同書中看到,認購起點為10萬元,債權投向主要為進貨、地産項目、創業板塊、科技融資等等。“出售債權的公司也多為資質較好,且有土地或優質項目擔保的上市企業。”某貸款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會審核公司資質後,進行擔保。不過,記者發現,在該理財産品中,認購産品的客戶只是“債權受讓人”,而“債權轉讓人”則為理財經理。“貸款申請人的貸款申請獲批後,先由理財經理放款,之後再將債權打包拆分成若干份額,以理財産品的形式發售。”該理財經理解釋道。
“這份看似收益率很高的理財産品實際為一份公司債權份額,只是將其整體分成多個份額以理財産品的方式發售給市民。”業內人士透露,一旦出現問題,貸款平臺就會有兩種規避自身風險的可能。一種是直接宣佈公司解散,那麼放款人將損失全部資金;第二種是將虧損進行彌補,通過後面進來的放款人資金彌補前期的虧損。天津財經大學工商管理研究中心羅永泰表示,作為非金融機構的第三方機構銷售“理財産品”,現在尚處於監管範圍之外。因此,部分企業債權份額的收益率以及本金的安全難以保證,但央企或資産品質不錯的大型企業的債權還是有一定投資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