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瑩穎
數量龐大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涌出,與此同時,由於進入門檻低競爭激烈、相對缺乏監管,行業存在的問題逐漸發酵、暴露。讓人擔憂的是,隨著主打銷售的信託、PE等産品風險劇增,尤其是一些“壞孩子”渾水摸魚可能使剛剛起步的第三方理財行業遭受重挫。
進入門檻低 亂象頻現
12月中旬,深圳金融博覽會一分論壇,第三方理財機構一位人士在來往的人群中不斷派發名片。他説:“最近推出了幾款收益率在20%左右的理財産品,希望找到合適的客戶賣出去”。
在整個會議期間,中國證券報記者曾收到十多家不同第三方理財機構人士的名片。這些人士推薦的投資理財産品預期收益號稱均在15%以上。若有資源介紹客戶,還可獲得0.5%-1%不等的中間費用。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百度輸入“信託産品”,彈出數十條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推廣連結,廣告內容均以高收益等為噱頭,有機構甚至還提出“買信託,送蘋果IPAD”。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大大小小涉及第三方理財業務已達數千家。
此前多年,這個領域僅有北京展恒理財顧問有限公司和諾亞(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兩家知名公司,不過隨著諾亞2010年11月在紐交所上市,造富神話開始刺激後來者的神經。
與國外成熟的第三方理財機構不同,國內近幾年涌出的類似公司大都是第三方理財産品銷售機構,以銷售信託、PE基金産品為主。
“過去多年,人們以為理財就是炒股、炒房,但2008年以後,股市風險太大,炒樓又面臨政策風險,專業理財概念開始為一般人所接受。” 進入內地市場近八年的港資第三方理財機構人士表示。
“現在這個市場,門檻準入不高,誰都可以進來,隨隨便便一個人,只要有客戶資源,註冊一兩百萬資金,都可以成立第三方理財公司;只要能把産品賣出去,就可以賺到錢。”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從事第三方理財機構只需完成工商註冊,即可開展業務。一位第三方理財機構銷售部中層透露,內部銷售員拉桿大旗出去做的大有人在,他有同事就悄悄兼職做第三方理財公司,註冊資金只有100萬元。
由於進入門檻低,第三方理財行業內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一些不合規的機構“渾水摸魚”對這一市場造成損害。展恒理財總經理助理林科認為,其中也有很多不良競爭,比如“飛單”、“返傭”,但最大的問題是對理財顧問服務心態的衝擊。很多新開第三方公司為了快速建立理財顧問團隊,往往採取提高産品佣金的方式,這讓本來追求長期價值的理財顧問開始短視,給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帶來了非常多的不穩定因素。
據媒體報道,近期引爆銀行理財産品風波中,不乏第三方理財機構的身影。有銀行員工表示,“每天都有好多第三方公司找,不少理財經理會遊説客戶購買這些第三方産品,有的理財經理甚至會動員自己的親友購買。”第三方理財機構經常會給銀行理財經理髮郵件,宣稱如果代銷其金融産品可直接獲得高額佣金。
知名理財規劃師吳東璇表示,與發達國家對比,國內的第三理財公司雖沒有什麼成立門檻,但單一的盈利模式使存活變得困難重重。如此機制下,唯有快速賣金融産品才不至於讓公司倒閉。
進入門檻低,使得先天不足,而在生存壓力的逼迫下,損害客戶利益,對於一些不合規的第三方機構來説,並不是一件不能做的事情。
代銷産品風險趨高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一些已拿到獨立基金銷售牌照的公司,絕大部分頂著“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牌子,其主打銷售産品都以PE基金産品和信託産品為主。
不過,隨著PE基金行業高收益神話逐漸破滅,部分産品到期不能兌付約定收益,第三方理財機構與客戶之間的矛盾開始爆發。如本月初通過上海某銀行網點銷售的一款理財産品,每期産品均承諾11%-13%的預期收益率,但到期後投資人的本金和利息都無法收回。
PE界人士認為,私募股權應是高凈值客戶的專屬産品,但在國內一些第三方理財、銀行等機構的合力推波助瀾下,PE在近些年成為了大眾産品。根據2011年國家發改委相關規定,PE合格投資人門檻為1000萬元,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第三方理財機構將門檻降低至100萬元,甚至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