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投資有技巧:計息有“時差”

2012-12-27 10:35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范樂

  理財小知識

  業內人士提醒 節日期間打理“閒錢”儘量選擇運作期接近無縫對接的産品

  眼下元旦假期將至,假日理財備受關注,不少銀行跨年理財産品、短期理財基金等各類理財宣傳單張、短信接踵而至。

  業內人士提醒,節假日理財本就是中短期投資,投資者需要留意一些投資、獲益存在“時間差”。

  節假日想要有效打理手中“閒錢”,投資者應儘量選擇一些運作期接近無縫對接的産品,例如持續運作型的銀行短期理財産品。

  本報訊 (文/表記者吳倩)元旦小長假再次催熱了節假日理財,銀行跨年理財産品、短期理財基金等各類理財宣傳單張、短信接踵而至,打出的旗號個個新穎惹眼,收益誘人,也正應了投資者節假日理財需求。但節假日理財本就是中短期投資,踩對時點很重要,投資者需要留意一些投資、獲益存在“時間差”,攤薄預期收益的投資盲區。

  跨節産品預期收益注水

  “假日理財,人閒錢莫閒”是梁小姐一直堅持的理財觀念,這次元旦小長假,梁小姐將目光投向了銀行理財産品。

  梁小姐在自己存款所在的股份制銀行看上了一款89天的理財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之所以大為中意,是因為另一款理財産品同樣也不保本,門檻雖較低,但期限104天,預期年化收益率也是5%。

  然而,梁小姐仔細研究購買的這款産品時卻傻了眼。這個産品雖然節前就開賣,但收益起始日期卻是從2013年1月4日節後開始。

  由於這個“時間差”,梁小姐所預期的資金佔用89天、5%的年化收益率實際上被注了水。

  根據銀行人士的介紹,由於銀行理財産品是先到先得,如果額度滿了認購期有可能提前結束,為確保認購成功,客戶需要在産品運作前就保留相應的資金在賬戶上,而通常而言,募集期存放在銀行的資金只有活期利息,甚至有的銀行不計息。

  以上述産品為例,若客戶為搶額度,12月26日就認購了這款産品。這意味著,這筆資金節日期間只能吃活期利息。89天期的産品變成了98天期産品。

  此外,一般情況下,銀行理財産品還有2至7天不等的清算期,在合同中會註明,在清算期,投資者同樣無法獲得預期的收益。

  基金申購計息存“時差”

  記者發現,類似上述跨元旦假期發行的銀行理財産品其實不在少數。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昨日,市場在售銀行理財産品共有321款,其中,元旦節後2013年1月3日、4日才結束髮行的産品有115款,佔比高達36%。來自銀率網的理財産品資訊顯示,甚至有銀行産品名曰“元旦特別計劃”,但收益起始日期卻是從元旦後的2013年1月4日開始。

  一位研究人士指出,年底銀行普遍存在攬儲的需求,這些理財産品跨節發行所吸引的這些資金不會從銀行轉走, 12月31日這個時間節點會“滯留”在銀行賬上,也就理所當然地算作銀行的年底存款餘額。

  而除了銀行理財産品外,基金等理財工具也存在類似的投資“時差”問題。

  基金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市場上的短期理財基金一般每個工作日均可申購,但由於基金申購需要T+1日才可確認才開始計息,如果投資者週五申購,T+1日確認就要等到下週一,週末不但不計收益,也沒有活期利息,時間成本較高。

  而如果週四申購,T+1日確認已是週五下午,週末休市,基金經理實際可開始運用週四申購款進行投資的時間被延至下週一,資金使用效率低。

  理財建議

  假日理財首選

  無縫對接産品

  節假日想要有效打理手中“閒錢”,投資者應儘量選擇一些運作期接近無縫對接的産品。

  短期的銀行理財産品是節假日期間大額閒置資金比較適合的投資渠道,投資者可考慮其中持續運作型的産品。

  以民生銀行一款産品為例,委託期7天,若客戶未約定贖回全部份額,剩餘份額所對應的理財本金自動進入下一封閉期參與投資。目前,該産品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3.45%,投資門檻5萬元。

  短期理財基金同樣是不錯的現金管理工具,投資者可選擇交易模式較優的産品。以萬家14天理財債基為例,其規定每週一、二、三可申購而週四、五暫停申購,且每7天進行一次收益結轉成份額,投資者的份額基數增加更頻繁,複利效應將更顯著。

  貨幣基金則是普通投資者節假日理財最方便的工具。貨幣基金申購一般T+1日確認,不少贖回已可當日到賬。

  21日銀河證券數據顯示,全部101隻(分A、B級)貨幣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達到3.74%,跑贏一年期銀行定存。規模大的貨幣基金整體表現更加突出,三季度末前十大貨幣基金規模都在110億元以上,21日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為3.892%,其中收益最高的易方達貨幣B已達5%以上。

  貨幣基金年末普遍存在翹尾行情。據WIND數據,以貨幣基金區間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統計,貨幣基金在自然年底到春節前的收益都出現上揚,這一階段正是投資貨幣基金的黃金時間。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