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宏是一家金融類國企的中層員工。1993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早期商業養老保險獲准推出時,他所在單位的人事部門統一為員工認購了數額不等的保險産品。根據保險條款顯示,投保人嚴宏,時年32歲,一次性交付保費21420元,60歲後,連續10年每月固定領取1525元。
嚴宏回憶,雖説當初有點不明不白地上了這麼一個保險,現在看來,似乎還是挺合適的。對於11年後退休時可以拿到每月1500元的返還額度,他也很滿意。
想跑贏通脹,購買增額壽險有風險
早在1996年,車阿姨就在太平洋保險公司購買了“步步高”增額壽險。從那時起,車阿姨每年向保險公司繳納2820元的保費。按照保險合同,車阿姨61歲生日起,開始領取每月600元的返還金至身故。若投保人交付保費滿三年,罹患七種重大疾病,能夠得到48000元的一次性賠付。
當時車阿姨覺得很划算。但是沒想到現在通貨膨脹嚴重,600元就現在的物價水準來説太少了。
根據測算,2000~2009年的十年間,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平均增幅為1.87%,而在上世紀90年代,這個數字高達7.77%。車阿姨説,90年代中期,一斤豬肉也就八九元一斤,現在市場上便宜的也要十三四元一斤。20年間物價的漲幅可見一斑。
車阿姨為什麼要買這份保險呢?車阿姨説,她當時是一名電焊工。廠裏效益不好,裁減人數,1993年,車阿姨提前內退,開始為別人做門面標牌。原本計劃自己做個生意多賺些錢,老來好有個保障,但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內退”之後,單位不再幫她續交社保。
社保續不上,到了退休年齡,上哪兒領生活費?當時的車阿姨十分焦慮。有一天,車阿姨在與街坊理髮師傅的閒聊中,了解到了商業養老保險的資訊。
車阿姨説,他的愛人是做保險的,雖然保險當時挺貴的,但是單位沒有指望了,只能自己交,所以也就沒有猶豫上了保險。每年向保險公司繳納2820元的保費,從1996年第一次交保費到現在,已經繳納了47940元錢,按照規定,她還要再繳兩年。
商業養老險種,要考慮保障功能
目前,我國的商業養老保險品種分為傳統型和新型投資型兩種。
傳統型養老險的産品利率一般固定在2%-2.4%,對於保險金的領取時間、領取金額均可事先商定;中國人壽的“國壽養老年金保險”、太平洋人壽的“長壽年年年金保險”均屬此類型。新興投資險包括投資連結保險、萬能壽險和分紅壽險,如泰康人壽的“泰康永福人生年金保險”、“中國人壽的”國壽穩健一生團體年金保險等。
從市場份額看,新型保險佔比高達90%,傳統保障型壽險僅佔10%。而在新型養老保險中,既有1.5%-2%的保底利率,又有不確定分紅收益的分紅險是大熱門。200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分紅險在壽險銷售份額中佔比57.06%,其次是萬能險的21.79%。而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由於對未來經濟走向、物價等一系列因素的不確定,大多數投保人對於買入的養老保險的收益狀況比較模糊。
車阿姨和嚴宏,分別於上世紀90年代購買了年金類商業養老保險,即將開始受益。按照現在的生活成本來看,這兩份保險提供的保障是高還是低?
精算師陳海峰介紹,嚴宏購買的這款産品推向市場的時候,國內精算體系尚不成熟,許多保險公司在計算産品費率時使用的預訂利率往往和當時的銀行儲蓄利率直接掛鉤。
根據陳海峰的測算,嚴宏這款産品,投資回報率可達7%,而在目前國內商業保險市場上,年金類保險産品的保底收益不會高於2.5%的水準。當時的産品定價,給後來保險公司的運作帶來了嚴重的利差損。
雖然嚴宏認為這份保險確實給未來養老增加了一份保障,但是,1999年,這份運營成本偏高的産品被保險公司叫停,退出了市場。
那麼車阿姨的收益情況到底怎麼計算呢?根據精算師的測算,和目前投資市場一般收益水準相比,車阿姨的這份保險買得不虧。
陳海峰説,這個保險産品每月給付生存金,那麼它是沒有期限的,只要被保險人活著,它就一直可以拿。它活得時間越長,這個收益率就會越高,最高的甚至可以達到10%,這個假設是車阿姨可以活到90歲以上。
案例點評
一份“被買”的
商業養老保險
[案例]車阿姨為自己不久前“被買”的一份商業養老保險,感到哭笑不得。2010年10月的一天,車阿姨去某商業銀行辦理戶頭上5萬元存款到期的續存手續。銀行工作人員向她推薦了一種儲蓄方法,説能夠保證3.5%的年利率。
回家後,車阿姨仔細一瞧,“存款單”上印的是“國壽鴻盈兩全險”,明明是存了一筆錢,怎麼變成保險了呢?銀行業務員答覆車阿姨:從性質上看,這確實是一份特殊的養老壽險。車阿姨説,她感覺受騙了。
仔細研究這份保單,記者發現,在這六年內,車阿姨若想中途取款,保險公司會按每一年末的所謂“現金價值”進行返還。第一年度末的現金價值是每千元對應914元,50000元的本金,若此時車阿姨要取走本金,能返還的將只有914 50=45700元。不但一分錢利息沒有,車阿姨還憑空損失4300元。而要本金不受損,需到第四年末千元對應現金價值達到1004元時才能實現。
[點評]保險律師李斌説,車阿姨碰見的情況,屬於保險公司“銀郵産品”,是一種帶有強制儲蓄性質的特殊養老保險。通過銀行或郵政儲蓄的渠道銷售。這種産品的主要的一個特徵,就是説保障非常低,保障分兩塊,一個是意外方面的,另一個是疾病方面的,它對於疾病的保障,基本上沒有,那麼它僅僅有就是説意外保障,而且意外保障往往局限在交通事故這種保障,除了極低的保障功能,此類保險的成本比正常養老保險産品也要高出許多。
李斌介紹,此類養老壽險,目標群體主要就是老年人,老人在辨別産品方面較為模糊。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告訴記者,車阿姨購買的銀郵養老産品,確實是一種源自國外的壽險品種,但在國外,養老保險的保障功能較強,這樣的産品是在基本保障都到位後才被推廣的輔助壽險品種。
郝演蘇説,在最高峰的2010年,全國的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當中,接近70%是來自於銀行和郵政渠道,這是很可怕的。保險公司業務員會把收益放大,但是很多民眾在購買任何金融産品的時候,動機就是獲得更大的利益,這種心態在市場上影響相當大。
[背景]根據50家非上市壽險公司的年報統計,2011年,非上市壽險整體虧損41億元,退保金額288億元,退保率高達9.8%。專家介紹,由於資本市場發展尚不成熟,目前中國的年金類養老産品,不要説跑贏通脹,基本還掙紮在如何盈利的邊緣。
一邊是消費者不滿,一邊是壽險公司喊風險高,贏利難,這樣的矛盾如何化解?專家建議,明確稅收優惠政策,包括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和個人稅收優惠政策的結合,對推動養老保險全面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