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銀監會緊急叫停以攬存為目的的超短期理財産品,至2011年底暫不發行一個月以內的單期型理財産品。但是,就在“限令”將要迎來週年之時,隨著基金、信託産品相繼加入短期理財行列,銀行理財産品也趨向短期。儘管收益相比以往普遍降低,但因其具備流動性優勢,仍然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市場出現回暖現象。
現象
短期理財産品又唱重頭戲
“如果有閒置資金,可以考慮購買超短期的銀行理財産品,比活期存款或通知存款更划算。”近幾日,記者走訪南昌市內多家銀行時,理財師們大都這樣介紹。
記者注意到,近期各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中,短期産品又唱起了重頭戲,比如某銀行27日在售的5款産品中,有2款為無固定期限産品,一款則為“最短可持有7天”。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各銀行共發行16659款理財産品,其中1個月以內(31天)及投資期限可以在1個月以內的開放式和滾動型産品共912款。而這些短期産品中,不乏3~31天不等的超短期産品,以滾動型為主。
收益降低仍被投資者看好
目前,投資者想購買短期理財産品,甚至是一週左右的超短期産品,顯得較為容易。不過,受今年兩次降息等因素的影響,目前這些産品的收益也普遍降低。
記者在某銀行看到,35天期産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3.6%;而超短期的7天滾動型産品若認購5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認購100~300萬元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3%。無固定期限産品中,1~29天産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30~59天産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8%,不過投資門檻為10萬元。
“今年以來,高收益産品發行佔比逐月減少。”某銀行理財師小李告訴記者,相比去年同期,同期限短期産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普遍下降了1個百分點左右。“不過,投資者購買的熱情卻高於去年同期。”他説,上周就有3位客戶購買了7天期的産品,而且份額還不小。
説法
銀行滾動發行消除攬儲嫌疑
早在2011年9月,為了防止銀行利用超短期理財産品進行月末、季末攬儲,銀監會下發了《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該通知要求:銀行不得通過發行超短期理財産品變相高息攬儲,在月末、季末調節存貸比等監管指標;應重點加強對期限在一個月以內的理財産品的資訊披露和規範管理。
“其實這些産品之所以沒被叫停,是因為銀行以滾動續期等打擦邊球的方式在發行。”業內人士介紹説,隨著基金、信託産品相繼加入短期理財行列,銀行也開始加快步伐搶佔市場份額。
短期理財産品相對更划算
“實際上,銀行客戶對於管理短期內閒散資金的産品有旺盛的需求,這也是銀行發行這類産品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位理財師分析説,短期及超短期産品除了流動性方面極具優勢之外,因滾動發行,能夠節約投資者的資金閒置成本,綜合來看收益並不低,所以獨具吸引力。
這位理財師算了一筆賬,以10萬元購買理財産品,如果35天期限收益率達到3.6%,到期後可獲得收益345.2元;如果購買超短期滾動型産品,同樣是35天,按年化收益率2.8%計算,到期後獲得收益268.5元。而這筆錢若是存進銀行,35天活期的利息為33.6元,7天通知存款為129.5元。相比較而言,購買銀行理財産品更為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