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從美國開始爆發的金融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經濟危機和衰退,也令人們開始反思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中的制度性弊端,而使中國經驗和中國特色更加為世人矚目。
金融危機爆發的時間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4月2日,該公司宣佈申請破産保護、裁減54%的員工。該公司危機源於參與美國房地産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自此,美國次貸危機逐步蔓延。
8月初,德國工業銀行公佈出現82億歐元的虧損,係因旗下基金及銀行本身少量參與了美國房地産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8月6日,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産保護。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佈旗下兩隻基金倒閉;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佈凍結旗下三隻基金;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佈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
美國在2008年開始自救:3月,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億美元低價收購,此舉震動華爾街,標誌這次貸危機加劇。7月,美聯儲和財政部宣佈救助兩大房貸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國會批准3000億美元住房援助議案,授權財政部無限度提高“兩房”貸款信用額度,必要時可不定量收購其股票。9月,美國政府宣佈接管“兩房”。
隨即,雷曼兄弟宣佈申請破産保護;美國銀行宣佈將以440億美元收購美林;美國政府出資最高850億美元救助美國國際集團(AIG);美聯儲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請求,華爾街投行退出歷史舞臺。華盛頓互惠銀行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查封、接管,成為美國有史以來倒閉的最大規模銀行。
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衝擊,歐洲各國開始採取措施:提高個人存款擔保額度;巴黎銀行收購富通集團比利時和盧森堡業務;英政府宣佈向本國4大銀行注資350億英鎊;烏克蘭和匈牙利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緊急貸款。但由於冰島遭遇“國家破産”,危機已經擴散至整個歐洲。
當月,全球主要央行先後兩次同步降息;八國集團(G8)財政部長會議承諾用“一切可用手段”對抗當前的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深層原因
儘管對於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原因仍有一些爭議,但美國宏觀政策失誤作為重要原因之一卻是共識。
從1999年開始,美國放鬆金融監管,使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出現問題。金融衍生品發生裂變,價值鏈條愈拉愈長,終於在房地産按揭貸款環節發生斷裂,引發了次貸危機。華爾街在對擔保債務權證(CDO)和住房抵押貸款債券(MBS)的追逐中,逐漸形成更高的資産權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桿率變得越來越大,金融風險不斷疊加。
美國金融危機的另一原因還在於美國經濟基本面出了問題。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調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線斷裂,出現了價格的上升。美國採取了單邊控制總需求的辦法,使得原有的供給缺口不斷擴大,物價持續上升,就業形勢出現逆轉,居民收入和購買力下降。
過去60年,美國經濟增長和國內消費超出了本國生産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國在實體經濟虛擬化、虛擬經濟泡沫化的過程中,實現不堪重負的增長;另一方面,美國把鉅額的歷史欠賬通過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和資本市場的價值傳導機制分攤到全世界。這增加了美國經濟強烈的對外依賴性,動搖了美國經濟和美元的信心。
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美國政府出臺的一系列限制進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導致經濟環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進口方面對發展中國家製造各種貿易壁壘,在出口方面又對技術性産品設限,這些政策直接推動了美國國內物價的上升,減少了美國的就業機會,抑制了國內的經濟創新動力,這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誘因。
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不少人説是新自由主義造成的,也有人説是凱恩斯主義的問題。而細究兩個主義的差別,主要在於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程度。前者要求國家干預得少一些,後者要求國家干預得多一些。應當説,危機爆發前美國實行的主要是新自由主義政策,危機爆發後凱恩斯主義的色彩就濃了一些。但無論兩者中的哪一個都阻止不了經濟危機的發生,這是因為,生産過剩是由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決定的,而生産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危機。
中國政府果斷出手
穩定國內經濟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黨中央、國務院運籌帷幄,沉著應對,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果斷地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決策部署,使中國經濟繼續穩健前行。
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十項措施。初步匡算,實施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
2009年初,為穩定經濟增長,十大産業振興規劃相繼出爐。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制定重點産業的振興規劃,一方面著眼短期目標,即要通過扶持産業發展,應對經濟下滑的局勢,為實現保增長、保就業的目標作貢獻;一方面著眼長期目標,希望通過對各個重點行業進行梳理、重組,並借助財政、稅收政策等,形成長久的産業競爭力。
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是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方針。擴大內需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長遠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而穩定外需對於增加就業、促進企業發展、進而拉動國內消費具有重要作用,也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有利條件。
協調區域發展,優化生産力佈局,也是國務院常務會議優先決策的重點領域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等區域振興重要舉措相繼推出。
中國在實現本國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對促進世界經濟回穩的過程可謂盡心盡力。2009年2月起,中國陸續在歐洲採購超過人民幣150億元(合22億美元)的商品,以刺激貿易和投資活動。正如英國萊斯特大學經濟學教授、世界銀行顧問帕尼科 德梅特裏亞德在2009年初接受採訪時説的那樣“中國正在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特殊的貢獻,並將在應對此次危機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