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投資公司推銷年收益率18%理財産品
監管部門稱,此類産品可能暗藏風險
“本公司代理推出一款投資理財産品,5萬元起步,一年期收益18%。”近日,市民陳先生屢屢接到一家理財機構的電話和短信,向他推介一項高收益的投資理財計劃,並號稱不僅保本,而且保證收益。
今年以來,隨著央行的兩度降息,各類理財産品收益都在日益走低,該理財産品靠什麼保證高收益?
委託理財,實際上是變相的借貸
按照陳先生提供的線索,記者以投資者的身份探訪了推出該項理財計劃的某投資公司A,發現前來現場諮詢投資者數量不少,基本都是衝著一年18%的高收益來的。
據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理財計劃是投資于無錫一家生物科技企業B,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通過專利技術,把污染環境的太湖藍藻轉換為有機肥,是一項享受國家財政補貼的高科技環保項目,該項目首期需要20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投資者只要有不少於5萬元人民幣的資金就可以參與投資,分為半年和一年兩種産品,收益率分別為6%(半年)和18%(一年),到期後投資人可以收回本金並獲取投資收益。
“該投資不僅本金安全,收益也百分之百予以保證。”A公司工作人員説,雖然實質上只是投資者和B公司雙方的借貸行為,但投資者將和A公司、B公司以及B公司的擔保方——無錫某生態休閒農莊觀光服務有限公司C共同簽訂一個四方協議。在協議履行期間,投資者不能撤回投資,否則B公司有權不支付收益,並扣除投資者出資本金的20%。而如果B公司逾期不支付投資者的本金及收益,也視為違約,每逾期一天按總投資額的0.33%計算違約金。另外,擔保方C公司為B公司提供了股權質押擔保,質押物為C公司各股東股權總額的97%,質押物擔保的範圍包括投資本金、收益、逾期付款的四倍利息、違約金及由此産生的拍賣費、律師費及訴訟費等,質押物的總估價為3577.88萬元。
一年高達18%的收益率受質疑
“股市不爭氣,金價起起落落,銀行理財産品收益自降息後也明顯低了,真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理財了。”在諮詢現場,一名意向投資者私下與記者交流表示,自己正是衝著誘人的高收益前來諮詢的。不過,也有不少人對一年18%的高收益率心存疑慮。“這麼高的收益付給投資人,那這公司的利潤率得有多高啊?不會是騙人的吧?”一名前來諮詢的女士輕聲嘀咕。
確實,與市場上常見理財方式相比,一年18%的固定收益,確實非常高。信託算是一種收益較高的投資方式,但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亮相的信託産品,平均預期年收益基本在10%以下,6月第一輪降息後,新成立的固定期限類集合信託産品平均預期年收益率更是跌到了9%以下。而且,這類産品基本不保本,投資門檻也很高,動輒數百萬元。
至於銀行係的理財産品,雖然投資門檻不高,多數5萬元起步,但在今年兩次降息後,預期年化收益在5%以上的已幾乎銷聲匿跡了。
對此,A投資公司的解釋是,B公司的主要産品是用藍藻轉化成的有機肥等産品,一旦投向市場利潤率非常高,完全可以支付投資人18%的年收益,投資人對此無須擔心。記者隨後在網上查詢發現,A投資公司所述的B公司和C公司屬於無錫同一家集團。記者根據網站上的電話和該集團一位負責人取得聯繫,他答覆説,確實委託南京的這家公司在募集資金,7月底資金全部到位後,預計9月份就能投産。
有關部門稱投資者需警惕風險
市金融辦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像A公司這樣打著“第三方理財”旗號的機構,近年來涌現不少,但並不在金融監管部門管轄範圍之內,也不知道是否有相關部門對其借款去向進行監管,因此,市民投資這類理財産品還是應該注意風險。
此外從本質上看,如此高的收益,其實是基於借貸獲得的。據了解,近年來,各類民間借貸活動升溫迅速,較高的收益吸引了不少普通投資者的參與,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全民放貸”的風潮。不過,如果沒有實體經濟作為支撐,這種高利息的“擊鼓傳花”遊戲相當危險,有關民間借貸的糾紛也越來越來多。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民間借貸發展較為迅猛的浙江省,今年上半年全省法院已受理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58037件,涉案標的額283.9億元,案件數量達到2007年以來的同期最高點。而一旦遇到糾紛,由於法律對於民間借貸還缺乏明確規定和引導,投資者的維權將成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