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前日再拋工行H股,國外戰略投資方甩賣中資銀行股幾年套現已達370億美元
業績光鮮的中資銀行股,卻不斷遭到國外戰略投資方的拋售。前日,高盛于港股開市前的大手交易時段沽售約38.5億股工商銀行H股股份,套現25億美元(約合195億元港元)。至此,高盛已先後四次減持工行股份,共計套現約77.6億美元。羊城晚報記者根據公開披露數據粗略估算,已撤離國有大行股的戰略投資者中,單是美銀、高盛、瑞銀、淡馬錫以及蘇格蘭皇家銀行這五家,截至目前,套現總額已接近370億美元。僅在今年,中資行遭拋售總額就接近3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20億元。至於減持原因,除海外戰略投資方自身流動性需求外,看淡中資行盈利預期,投資獲利及時“落袋為安”也是原因之一。
美銀高盛花旗紛紛減持
前日,高盛沽售約38.5億股工商銀行H股,接盤者為淡馬錫,交易完成後,淡馬錫將持有工行5.3%的H股股份,成為工行最大外資股東。至此,高盛已先後四次減持工行股份。上次減持發生在去年11月10日,當時,高盛出售17.52億股工行H股,套現約86億港元,前兩次減持則出現在2009年的6月和9月。通過上述四次減持,高盛已累計套現77.6億美元,較初始投資額增加了兩倍。本次減持結束後,高盛持有工行H股股份從10.11%下降到4.99%(約33億美元),僅佔工行發行總股份的1.24%。
實際上,高盛的減持並非孤例。今年2月24日,招商銀行就遭德銀場內減持5193.5250萬股H股,德銀入手約9.1億港元。浦發銀行則在3月19日被戰略投資者花旗銀行“清倉”,套現約42億元人民幣。
在去年,美國銀行曾兩度減持建行股份,持股比例大幅降低至0.86%。美銀于2005年6月入股建行,最高持股比例曾一度接近20%的上限。但自2008年起,在金融危機的重壓下,美銀幾度拋售建行股份,籌集資本自救。迄今,美銀已四次減持建行H股,套現共約215億美元,凈賺95億美元。
事實上,自2004年國有大行股改以來,引進的戰略投資者大多都已撤離。羊城晚報記者根據公開披露數據粗略估算,已撤離國有大行股的戰略投資者中,單是美銀、高盛、瑞銀、淡馬錫以及蘇格蘭皇家銀行這五家,截止到去年底套現總額達330億美元,算上今年的減持,套現金額或近370億美元。
中資行盈利預期降低
和當年高調入股中資行、並承諾成為長期戰略投資者的盛大場景相比,今日外資戰投的撤離顯得倉促而現實。就像去年8月,美銀將手中一半的建行股份(約5%)出售,獲利33億美元,當時建行高管還紛紛在公開場合表態稱,建行已和美國銀行協商,美銀會承諾持股比例不低於5%。然而,時隔幾個月,美銀就再度減持建行股份到幾近清倉。
在去年外資戰投紛紛減持之時,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減持更多的是海外戰投的無奈之選,譬如歐美系統重要性銀行面臨附屬資本增加的壓力,它們需要通過減持獲利來補充自身資金缺口等,而非出於對中資行前景的擔憂,但形勢到了今年則有了些許變化。中資銀行盈利前景預期的下降和不良貸款率上升的可能,或將促使外方投資者做出更多減持動作。
以高盛為例,2006年,高盛與工行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投資額共計25.822億美元。當年,這項投資的賬面收益就達142.62億美元。到了2009年,投資工行的賬面收益下降到15.82億美元,至2010年,這個數字僅有7.47億美元,至2011年,投資工行出現5.17億美元虧損。賬面盈利的不斷下降也迫使高盛不斷作出減持動作。
受到宏觀調控和海內外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中資銀行未來幾年收益率將逐步走緩已成為一個業界共識。中信銀行行長陳小憲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曾表示,銀行業的高利潤時代已趨於結束,未來利潤增速將逐步走低。
據巴克萊資本的測算,預計中國銀行業內整體不良貸款率將在2012年末上升至整個信貸總量1.5%,這會令評級機構下調中資銀行的評級,並促使外資戰略投資者繼續減持。
不過,不管怎麼樣,這些外資戰投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也是不爭的事實。據有關統計數據,高盛入股工行5年獲利約84.8億美元,利潤率高達329%。淡馬錫去年7月通過出售建行股份賺得90億港元(合12億美元),股票賣價與其在2010年11月的買價有43%的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