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期貨已盛行全球 風險可測可控

2012-02-13 13:56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范樂

  當前,我國國債市場化發行機制日益成熟,二級市場交易日漸活躍,國債存量規模大幅擴大,利率市場化取得長足進展。同時,期貨市場法律法規及監管制度日益完善和滬深300股指期貨成功運作,為國債期貨的推出掃清法律障礙、積累了寶貴的監管經驗,國債期貨上市時機已經成熟,産品風險可測可控,上市後將穩定運作。

  國債期貨已盛行全球

  20世紀70年代,隨著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石油危機的影響,西方各國經濟發展十分不穩定,為了治理國內經濟以及在匯率自由浮動後穩定匯率,西方各國紛紛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導致利率波動日益頻繁而劇烈。

  1976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推出世界上第一個國債期貨合約。國債期貨一經推出,就迅速得到發展,成為十分活躍的短期利率期貨。目前,利率期貨的成交金額在全部金融期貨中的佔比基本保持在90%左右,而國債期貨佔據絕對比重。

  由於國債期貨在規避利率風險、價格發現、促進現貨市場發展等方面表現卓越,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和快速的發展勢頭,其一度成為了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積極舉措。直接經受1998年金融風暴衝擊的亞洲國家或地區,幾乎很快推出了國債或其他利率期貨産品,以推動債券市場的發展。截至2010年底,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的28個期貨交易所推出了國債或政府公債期貨産品。除我國之外,全球前十五大經濟體都推出了自己的國債或其他利率期貨産品。

  現貨市場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我國國債現貨市場的快速發展,為國債期貨的推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行規模不斷擴大。自1981年恢複國債發行以來,前四年間每年國債發行40億元左右。到2011年9月底,我國可流通國債餘額達到6.4萬億元,位居世界第六,約是1995年國債期貨試點時期國債存量的60倍。當前,我國國債餘額約佔GDP的16%。從國際經驗看,現階段的國債存量規模已經能夠保障國債期貨的平穩運作。

  二是發行制度日益成熟,國債期貨抗操縱性大大增強。目前,財政部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國債市場化發行機制,並對1、3、5、7、10年期關鍵年期的國債品種採用定期滾動發行制度。國債管理體制、發行機制、交易方式改革所帶來的國債市場效率的提高,以及國債發行期限結構的完善,使國債收益率曲線的連續性和科學性增強,基準收益率曲線基本形成。

  三是國債二級市場交易日漸活躍。從1997年到2010年,國債現貨市場總交易量大幅增加,流動性日漸增強。1997年,銀行間市場國債交易量僅4億元,到2010年,銀行間市場交易量增長至74756.69億元,增長1.71萬倍,而上交所與深交所的國債交易量分別為798億元和57億元。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