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率誘惑難抵 網路理財是“餡餅”還是“陷阱”

2012-01-09 09:14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范樂

  存款利率跑不過CPI,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低,樓市深度調整,股市又不景氣,手頭資産究竟如何保值增值?著實讓不少市民憂心忡忡。如果有人告訴你,通過非銀行渠道的網路平臺向他人發放貸款,可以有不小的回報,你會心有所動嗎?記者日前就碰到了這樣的誘惑。

  誘人的高利率

  在某次理財展會上,記者碰到了某網站的客戶經理鄧先生。鄧先生表示,他所供職的網站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理財貸款線上平臺,讓兩種資源(錢和賺錢的能力)在這個平臺上得以自由快速的均衡配置,讓錢快速流動到最急需的地方,給社會創造更大的財富。簡言之,就是通過網站放貸款。

  據介紹,該網站有兩種“理財模式”,以購買“理財産品”方式實現。第一種單筆申購金額為50萬元至1000萬元,由擔保公司負責擔保本金風險。資金主要用於企業小額貸款、個人消費類貸款等。投資期限為一年,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2%左右。第二種方式資金用途不變,單筆申購金額可降至5萬元,由該網站自身擔保,預期年化收益率可達到16%。

  鄧經理算了一筆賬,第一種方式一次性投入50萬元,一年理財收益可以達到8000元,續約4年的複利收益可達405320元,增長率為81%。相比較之下,年化收益率達到8%以上的信託産品,準入門檻大都在500萬元以上,相同資金量的銀行同期理財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僅為4%—6%。該網站的産品的確很誘人。

  先充值再貸款

  記者隨即撥打了該平臺的客服熱線,並在客服人員指導下親身體驗了一下貸款過程。客戶首先必須在該平臺開立一個基本賬戶。然後使用網上銀行,通過支付寶購買的形式,向該賬戶中移入一部分資金,並選擇使用何種“理財方式”。客戶可以通過系統設置貸款目標客戶的收入、職業等標準。據客服人員介紹,所有申請貸款客戶均為實名制註冊,需要提供身份證、社保卡等身份證明。鄧經理也表示,該平臺許多審貸人員有豐富的銀行工作經驗,甚至部分人員是從銀行跳槽而來,資訊真實性不成問題。

  工作人員介紹,理財資金被強制性分散投標,即資金借出給多個符合要求的對象,且單筆金額不高於理財資金的1/20,以分散風險。平臺為投資人提供清晰透明的資金流向。客戶登錄平臺,進入“我的賬戶”後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資金的借出以及收益情況等資訊。與此同時,由擔保承諾在理財期滿的三個工作日內,若投資人認為剩餘的理財資金及理財資金所産生的收益(包括但不限于利息、違約金、罰息)之和小于理財資金,則可按《服務合同》及《風險賠付承諾函》的內容要求擔保方對客戶支付風險賠付款,金額為投資人指定理財賬戶的全部本金。

  合法還是違規?

  高收益、低風險,天下竟有這樣的免費午餐?如果合法,這種理財真是一樁美事。記者諮詢了人民銀行和上海銀監局相關人士。相關人士表示,該平臺的存貸利率沒有觸犯最高人民法院規定的“央行基準利率4倍即為高利貸”紅線,而我國並沒有規定明確説明個人之間不可以從事放貸活動,就此而言該平臺並不違規。但其他方面是否合法需要深入調查。

  根據國務院發佈的《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第四條規定,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擅自從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將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所稱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不以吸收公眾存款的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但承諾履行的義務與吸收公眾存款性質相同的活動。該平臺雖然並未直接收取現金,但通過支付寶的形式,客戶資金實質上已經游離于客戶控制之外。這一行為是否構成違法,有待深究。

  即便上述行為合法,風險也是一個大問題。上海銀監局相關人士表示,有種類似“龐氏騙局”的把戲值得警惕,即仲介機構使用後來者的資金向前者支付利息本金,最終將産生一個“接盤者”,而仲介機構卷款而逃。另一種風險在於,貸款方出現大規模違約,而身為擔保方又無法擔保,機構卷錢跑路也不是沒有先例。該人士提醒,銀行經過國家特許從事吸收存貸業務,要滿足資産充足率、存款準備金、風險撥備等一系列條件,而且有國家信用擔保,網路平臺屬於輕資産企業,條件如何滿足是個疑問。(記者張小樂)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