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生錢,借我們一雙“慧眼”吧

2011-07-28 07:09     來源:鄭州晚報     編輯:王思羽

  當理財産品逐漸成為投資者的焦點選擇時,卻有一類這樣的理財産品,那就是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收益率低於預期或為零的理財産品。持有這類理財産品的投資者,無論最終能保本還是非保本,都不能實現預期的理財計劃。隨著通脹高企,事實上他們最終拿到手的錢還是貶值了。

  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産品發行異常火爆,各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産品9371款,較去年同期産品數量增加5170款,增幅達123.1%。理財産品不僅發行數量激增,收益率也持續上漲,尤其是短期産品收益率漲幅驚人。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上半年零、負收益産品共14款也均為結構性産品,主要是與海外指數、基金、股票及票據掛鉤。而華夏銀行一款原本投資期限為1年的理財産品,經過展期累計投資期限為726天,但通過這726天的“理財”,投資者並沒有得到分毫的收益,反而是大虧了44.8%。

  與此相反的是,在上半年到期的理財産品中,東亞銀行的“如匯通(美元)”系列1以年收益率32% 拔得頭籌。

  正32%與負44.8%,同樣是銀行理財産品,最終的收益差異卻是如此之大,這提醒投資者——下半年選擇理財産品要有一雙“慧眼”。

  目前,儘管通脹不斷飆升,央行利率也再次上調,但是銀行理財市場的利率卻不漲反跌。投資債券和票據市場的主流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已由6月底時最高逼近7%的水準,全線下跌至6%以下,理財抗通脹的難度明顯加大。

  而不久前,市場出現的長短期産品收益率倒挂、違規銷售、利用理財開展委託貸款等亂象終於引發監管層運用“重典”來治。銀監會叫停銀行理財資産池中涉及委託貸款、信託轉讓、信貸資産轉讓、監管套利的票據以及高息攬存、銀銀合作等行為,也使得銀行的操作空間下降,收益率勢必下降。下半年理財市場恐將難以再現上半年的高收益。

  在通脹水準高達6.4%,且可能繼續上衝的情況下,理財收益率需達到6%以上,才有可能抵抗通脹,前期大受市場追捧的債券票據類産品,已無法勝任。因此,要實現抗通脹的目標,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可選擇銀行掛鉤條件較為寬鬆的結構型産品。

  錢生錢,卻是負收益,這讓我們傷不起。面對波動的市場,握緊“錢袋子”,做好資産配置,讓我們的資産保值增值才是王道。(來從嚴)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