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外資行中國區利潤普遍下滑

2013-08-07 16:10     來源:證券時報     編輯:林天泉

  近期星展、東亞、匯豐、恒生以及渣打等外資行陸續發佈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受中國經濟下行和攬儲競爭加劇的影響,大部分外資銀行中國區的利潤同比下滑,而中國客戶的跨境金融需求則提升了外資銀行集團的整體業績。

  證券時報記者查閱相關財務報告後發現,上半年外資行在華業績下滑有兩個直接原因,一是息差縮窄導致凈利息收入下降,二是持續擴張導致支出增加。

  中國內地業務均告下滑

  恒生銀行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其中國內地業務凈利息收入同比下降21.6%,總營業收入同比減少15.3%。對此,恒生銀行稱,這是因為內地同業拆放市場波動以及存款競爭激烈,令該行息差受壓;而內地的營業利潤(即不含興業銀行的投資貢獻)同比下跌35%,則是因為恒生中國增加長期投資令營業支出上升。

  與恒生中國類似,今年上半年東亞中國的經營支出同比上升15%,而其凈利息收入僅增長7%,導致其稅前利潤同比下滑1.6%。而且,上半年東亞中國稅前利潤僅佔集團的28.1%,較去年同期的32.8%遜色。

  8月6日發佈中報的渣打則表示,其中國內地的資産負債管理收入疲弱及邊際利潤顯著受壓,在岸收入下跌9%。

  至於匯豐、星展中期報告則無單列中國業務的具體數據,不過星展中報顯示,大中華地區(除香港外的中國內地及臺灣地區)業務的除稅前利潤同比下降47%至8200萬新加坡元,主要受凈利息收入同比下滑32%的影響。而相比之下,星展香港和新加坡本土的業績增長強勁,這兩個地區的稅前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9%和15%。

  外資行的資産品質則由於策略及客戶結構不同而出現分化。恒生中國的資産品質有所改善,東亞中國的不良率則有所上升。東亞銀行副行政總裁李民斌表示,東亞中國不良資産增加,與內地經濟及市場流動性相關。他預計下半年內地經濟增速仍會放緩,削弱企業還款能力。

  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發現,外資行業績倒退的更深層次原因在於內地經濟增速放緩、企業借貸需求趨弱以及利率市場化令存款成本加劇。

  一位不願具名的大型外資行華南地區高管無奈地表示,受中國經濟下行影響,上半年他所在的外資行貸款和存款雙雙受壓:一方面大部分外資銀行的客戶以外資企業為主,較少涉足長期限貸款,大部分是流動性貸款,而經濟不好時,外資企業傾向於收縮業務、削減投資;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後人民幣攬儲競爭日趨激烈,外資行機制欠靈活,無法像中資行一樣用盡各種手段攬儲,再受到存貸比制約,就算有貸款需求也貸不出去。

  申銀萬國銀行業分析師倪軍認為,隨著影子銀行的蓬勃發展,國內企業的融資渠道增加,令外資行、城商行等小型銀行貸款市場份額受到擠壓。而外資行網點大多設于一、二線城市,銀行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不斷增長的經營支出也是利潤削減的重要因素。不過,上述外資行高管如是解讀:雖然中國經濟不如往年,但全球範圍內能實現7%以上經濟增速的國家已所剩無幾,外資行總部高層普遍認為必須對中國市場進行持續的資源投入。

  跨境融資需求提升業績

  不過,雖然中國內地業務表現不佳,但外資行的整體盈利都可圈可點,大部分實現了10%以上的整體利潤增幅。 上述外資行高管表示,這可能是因為外資行在其優勢市場具有成熟的網路以及客戶沉澱。此外,外資行優勢在於境外市場,即使中國區的業務下滑,但中國區客戶帶來的跨境業務收益仍能夠提高集團總體收益。

  渣打中報顯示,除了在岸業務,大部分跨境業務收入于中國內地及臺灣開展,最後在渣打最大的市場香港入賬。一位星展銀行內部人士也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雖然星展大中華地區的表現不如香港及新加坡,但星展中國帶動的跨境銀行業務卻推動了集團的整體利潤增長,中國客戶的跨境融資需求從星展香港得到滿足,按會計法則記為星展香港的收入。”

  (證券時報記者 蔡愷)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