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性債務審計今日全面展開

2013-08-01 09:35     來源:人民網     編輯:林天泉

  一場對全國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的“審計風暴”今日將全面展開,國家審計署網站通知:“近日,根據國務院要求,審計署將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據媒體報道,此次審計將對中央、省、市、縣、鄉五級政府性債務進行徹底摸底和測評。

  此舉究竟傳遞出什麼信號?專家向人民網記者表示,此舉表明中央政府非常重視國家整體金融風險,傳遞出新班子對經濟政策全盤摸底的決心,並將成為反腐敗的一步先行棋。

  重視地方金融風險評估 獲取一手數據資料

  對中國地方政府究竟有多少債務,各方口徑長期不一,花旗銀行根據國家審計署兩次普查結果推算的2012年地方政府總債務約12.1萬億元;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認為,根據國債、外債等數據測算,各級政府的負債應該在15萬億至18萬億元;中國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今年估計的地方政府債務可能超過20萬億元,國外甚至有專家認為這個數字超過40萬億元,説法差距相當大。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賀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國務院希望把這個數字搞準。債務規模到底有多大?會不會出問題?都很令高層擔心。國務院此次動作表示對國家金融風險問題的重視,是為了防止金融風險出現。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不希望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以亂中取利。問題搞得越清楚,中央出臺措施越具體,他們的獲利將中斷。”

  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6月27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報告中,兩次對地方債敲響警鐘,強調目前,地方債存在個別地方政府債臺高築、資不抵債、違規融資變相集資等問題。

  由於地方債務的回報就在眼前,而風險來自未來,當期政府有很強的驅動力“發債花錢,不問償還”。作為政府性債務的長期擔保人,中央政府的一大任務就是將公認為已有失控危險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重新“套上韁繩”。賀鏗認為,這一任務的首要步驟就是對地方債務進行摸底清理,做到心中有數,“該限制要限制,該還款的還款,不然真有可能發生金融危機”。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則向記者指出,此舉還體現了中央政府新班子為未來經濟政策所做的準備。

  “除了歷史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問題以外,我們也面臨著經濟下行、金融財政風險釋放的威脅。所以這一舉動釋放出的信號,我認為是指未來的宏觀調控政策會考慮到過去政策帶來的問題和影響。”王小廣説,“遇到的財政金融的風險有多大?是個什麼程度?有多少潛在的或是已經表現出來的問題?現在的難點就是資訊不全面,統計數據不是很可靠。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新政府當然希望市場更多地起作用。但政府要有所‘為’,也要知道怎麼‘為’。如果還按照過去的方式,然後還不了解過去方式所帶來的問題,那肯定是不行的。”

  賀鏗表示,面對金融風險,中國政府不會像歐洲國家政府一樣選擇破産,因而房地産、地方債或銀行,只要哪個鏈條出了問題,就會是大問題。“防風險比穩增長更重要。本屆政府重視此問題是應該的,不進行擴張投資,並對防金融風險高度重視,也採取了相當措施,這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

  或連帶反腐動作 “可能會牽連到各個級別官員”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則向記者表示,地方政府短短幾年內迅速背上大筆債務,與這些借來的錢被隨意使用不無關係。

  “地方領導常常都急於出政績,幹個三五年城市面貌就要有巨大變化,這就導致了很多問題。有的基礎設施建設,明明能晚一點或者按事先的規劃來做,但現在各地都巴不得馬上開工。”葉青説,地方債務借來的錢,由於不需要走人大審批的預算流程,來得過於容易,往往打著基礎設施的名號,被隨意投入各種渠道,使用效率非常差,類似層層轉包、工程品質失控等腐敗現象也就應運而生。

  相比2011年審計署對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的普查,這次全國審計規模更大、行動也更迅速。

  王小廣表示,2011年普查就是一般性的摸底,之後曾經有過一次總結審計,花了相當長的時間,但結果至今沒有公佈。“我估計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這次審計中發現了很嚴重的問題。我猜測,恐怕出現了比我們想像要超出一些的情況。”王小廣説,

  “這次一查下去,涉及工程品質、轉包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會出現,我想這也是一種反腐敗的手段,可能會牽連到各個級別的官員。”葉青説。

  摸清地方債的規模與結構,對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而往往被多方質疑的數據準確度,在此次審計中能否有所突破? 2011年的審計結果只覆蓋到省、市及縣三級地方政府,而沒有對更低級別的鄉鎮一級進行審計。但從多方面看,鄉鎮一級的債務問題同樣不樂觀。

  “我覺得審計署這次應該比上次更有經驗了,2011年他們用了4.5萬審計人員,查出10.7萬億的數字。我想這一次在上次的基礎上再來查,應該會更好。而且我認為這種審計以後應該常態化,除了各級政府的稅收問題、支出問題,可能債務問題也應當作為一個專門的審計內容。”葉青説。

  中央決心治理地方債 發揮審計的“體驗診斷”功能

  中國決策層需要掌握詳細而精確的數據,為地方債問題的治理提供堅實的依據。今年“兩會”政府換屆後,中央領導層反覆強調加強治理地方債。

  4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 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議,都明確提及地方債問題。6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審計署時強調,發揮審計對經濟的“體驗診斷”功能,及時發現和揭示發展中的風險隱患,防止苗頭性問題轉化為趨勢性問題。

  從2010年起,中國金融監管層就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限制地方債問題進一步惡化,並對存量債務展開清理。但一些證據顯示,中國政府在治理地方債方面可能已陷入僵局,治理的調子很高,收效卻不甚理想。2012年底,財政部聯合其他部門發佈“463號文”,明確收緊地方政府融資渠道。

  安邦諮詢報告認為,審計署緊急對地方債務進行審校核查,反映了中央政府儘快摸清地方債務的惡化程度、並採取對策進行治理的意圖。在當前市場心態極為脆弱的情況下,來自政策層面任何一個嚴厲的姿態都可能引發市場擔心。對地方債務的審計,會引發市場對中央加強出手整頓地方債務、清理地方融資平臺的擔心,不排除在短期內引發資本市場下跌的可能。對於處於黑箱狀態的中國地方債,審計結果可能會“拔出蘿蔔帶出泥”。

  王小廣指出,目前的審計不應當被過分解讀,各方也不應當去猜測政府還會有什麼動作,“我認為這不會帶來緊縮的財政,緊縮的金融或者導致中國經濟出現什麼重大的問題。我覺得,這樣做是為了在解決當前經濟問題時更加有的放矢。”

  他甚至認為,這一步並不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包括房地産問題根本就沒動,而房地産是更加考驗我們的問題。不過不從審計入手來深挖系統性的風險,來改善宏觀調控的話,我們對未來不會有信心。”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