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業務暴利不再 高盛等醞釀退出

2013-07-16 16:02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編輯:林天泉

  金融危機期間,眾多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暴跌,下游消費端需求疲軟,導致大量的貨物囤積在交易所的交割倉庫中,就在經濟陷入一片灰暗時,倉儲企業卻因此獲利頗豐。不過,現在看來,這樣的好日子似乎到頭了,而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新規無疑加速了這一進程。

  新規壓縮倉儲業務利潤/

  據《金融時報》報道,摩根大通和高盛正在醞釀出售旗下的金屬倉儲業務,不過,這兩家公司進入該行業才三年的時間,這麼快就打算退出,令不少人感到意外,正如三年前他們打算加入該行業一樣。

  2010年,由於金融危機導致的需求不旺、庫存增加,為倉庫所有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也促進了倉儲行業的蓬勃發展,因為貨物的所有者必須為佔用倉庫而支付租金。

  不過,對於參與大宗商品交易的投行而言,是否應該擁有倉庫所有權,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因為下游消費者認為,倉儲系統的瓶頸扭曲了商品的價格,而倉儲企業恰恰可以利用這點漁翁得利。

  近些年來,由於大宗商品交易監管過嚴,競爭激烈,以及價格波動率更低等原因,不少投行開始收縮大宗商品的業務,這也令美聯儲開始考慮,是否應該允許投行擁有交割倉庫等實物大宗商品基礎設施。

  爭議是兩大投行考慮出售該業務的原因之一,而LME的新規嚴重壓縮了倉儲業務的利潤則是另一個重要原因。

  此前,由於LME對於倉庫每天的交貨量有限制,導致眾多公司不滿LME倉庫的週轉率過於緩慢,在等待貨物出庫的時間裏,金屬的現貨價格會與LME合約價格脫節,導致混亂,也令下游消費者頗感惱火,因此在今年7月初,LME宣佈更改交割規則,減少了交割倉庫提貨的等待時間。

  此外,對那些提貨週期超過100天的倉庫,還規定每天的出貨量至少要比進貨量高出1500噸,毫無疑問,這嚴重壓縮了倉儲企業的利潤空間,而倉儲企業的估值也面臨受到重創的風險,其中包括高盛的Metro,嘉能可的Pacorini以及摩根大通的HenryBath。

  重創倉儲企業估值/

  據知情人士向 《金融時報》透露,高盛和摩根大通在最近幾個月已經開始非正式地就出售旗下金屬倉儲業務進行詢價。今年四月,路透社就曾報道過,高盛已經就出售其倉儲業務子公司Metro聆聽買家的報價。在2010年,高盛以大約5.4億美元的高價買下該公司,如今,多位行業高管估計,該公司的估值可能會被砍掉一半。

  而同樣是在2010年,摩根大通在以17億美元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SempraCommodities的大部分業務時,將HenryBath納入囊中,現在,摩根大通正考慮出售該公司。

  1974年,創立於英格蘭法爾茅斯的HenryBath,是大宗商品市場上歷史最悠久的機構之一,但其盈利狀況每況愈下,據英國工商管理機構(CompaniesHouse)的資料顯示,在2009年,HenryBath的盈利高達1.14億美元,而到2011年則大幅降至2800萬美元,現在LME的新規則無疑會將這一數值再次壓低。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